國教大混亂 林百里︰教育不是工廠
〔自由時報記者卓怡君、洪友芳/綜合報導〕 2014年6月20日
十二年國教爭議持續延燒,連科技大老們都看不下去,紛紛跳出來砲轟;繼日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直批高中數學必修時數減少,將讓台灣科技業未來十年、二十年找不到人才;身為教改委員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昨強調:「教育不是工廠,無法整批出貨、整批檢驗。」要激發學生的潛力,啟發創造力,最重要的是考慮孩子的「分別性」,找出他們的興趣。
考慮分別性、激發潛力 才是關鍵
林百里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考慮孩子的「分別性」,找出他們的興趣與熱情,可以參考美國「翻轉式的教育」,讓孩子有選擇,讓他們在喜歡的科目有發揮空間,從小學、中學開始建立興趣,給每個孩子在每個科目都有學習機會。最近國教爭議是因為大家都糾葛在細節問題上,家長只在意升學機會,其實現在大學已經太多太多了。
林百里舉例,廣達基金會常舉辦藝文活動,從繪畫比賽中他發現年級越低,畫得越有感情,年級越高反而越沒創造力。創造力和成績不一定相同,像他有個數學很棒的大學同學畢業去做天線,沒賺到很多錢,反而他自己只懂電腦,一頭栽進電腦業發展還不錯。
華邦電子董事長焦佑鈞日前說,教育制度不應該一直硬邦邦,需要多些彈性,像美國史丹佛等大學,學生剛進學校不會選系,會讓學生先探索自己有興趣的專業科系在哪,未來的世界,單一學識已不夠用,需要建立多元的技能。
威盛總經理陳文琦指出,數位學習比十二年國教更重要,應把計算機語言列入基礎教育,現在台灣一直存在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產業卻找不到人的問題,台灣的教育除了要培養良好技能,更要教導正確的價值觀,這些問題均有待政府積極解決。
------------------------------------------------------------------------------------------------------------------
「把考上什麼學校當作是學習的獎勵」這個邏輯思維是焦慮的來源。這種外部的獎勵,必須透過反覆的練習才能達成。就生物本能的觀點來看,反覆的練習,正是抹煞興趣的一種方式。所以12年國教,鬧得如此沸沸揚揚,基本上是二套不同價值的衝突。
個人大膽的預測,這種衝突會持續10年左右,直到國內的大學陸續的倒閉,大學老師開始有失業的問題,學歷開始大幅的貶值,追求名校與學歷的思維會產生巨大的改變。可以從經濟學的「投資報酬率」來看,念大學得要好好的衡量,個人要追求的是什麼?
如下文的研究生,他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他知道高等教育是一種思維辯證的訓練,而不是職業訓練所。但是以目前台灣多數的教育價值,普遍追求的不是自我的成長,而是別人的肯定,比分數、比排名。這也是林百里所言:「教育不是工廠」,學生不是工廠裡面的產品,他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必須培養出興趣與專長,才能產生熱情。
目前的台灣有多少的國中、高中校長,有這樣的教育理想,落實的去推動呢?
-------------------------------------------------------------------------------------------------------------------
文憑價值 靠自己創造
【聯合報╱謝佩穎/研究生(台南市)】 2014.06.20
現在人人都可以念大學,擁有碩士學歷的人滿坑滿谷,於是高等學歷已不稀罕,反而擁有專才的人可以倚靠專長獲得相對等的報酬。反觀,我們卻常在新聞上看見,擁有高學位的碩博士生愁找不到工作。我認為學位的高低,並不在於能夠讓你找到薪資多麼對等的工作,而是在於高等教育所帶來的思想、理念,充實且經過不斷的學術思想辯證所獲得的知識。
因此,文憑的價值不在於薪水的優渥與否,而是要創造自己的價值,當然擁有自己的價值,就可以創造出優渥的工作條件。
台灣社會的名校迷思過度嚴重,使得大家都往明星學校擠,又或者是公私立之分,這些分類只不過是社會對這些名校的期待。其實不管你的文憑是厚是薄,社會大學一切從零開始,自我對於文憑的價值也是自己創造出來。
因此,要成為一顆壓不爛的草莓,必須創造自己在社會上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