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成為台大人那年 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走?

2017-02-24 11:50聯合新聞網 文/林竹芸(親子天下授權提供)

photo

曾在波士頓管理顧問公司(BCG)工作、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念MBA的林竹芸記得:踏進台大第一年,不敢隨便跟別人說:「我其實很茫然,不知道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是怎樣的際遇讓她有了全新的人生目標與想法?

「為什麼選芬蘭?」 好友們不解地問,「大家交換學生都去美國,不是嗎?」

「是啊,但是我們跟著主流思維走這麼久了,我想跳出框架看一下。」我說。

回頭看,八年前我寫下的日記,裡面記著「有人出去是為了英文,有人出去是為了旅遊,而我是為了想學會如何不再聽普世的指導棋做事,學會由自己決定目標,為自己活著」,請不要笑。

你知道嗎?踏進台大的第一年,我很徬徨。

終於完成讀書奮鬥十年的目標後,襲面而來的,竟然是一陣手足無措和空虛,而這種恐懼,我不敢隨便跟別人說,我不敢說「我其實很茫然,人生的下一步該怎麼走?」,我不敢告訴別人我過去的目標,幾乎都不是我有意識去訂的,而是在環境溫暖推動之下促成的。

完成學習階段最後一個里程碑「進大學」,那下一步呢?下一個里程碑是什麼?我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訂這個下一步。這個「下一步」不像傳言中的簡單,並非到了好的科系你就知道怎麼做,因為優秀的學長姐回來告訴你「接下來的路,不一定是碩士、博士一路下去,還有其他做法」。我心想「什麼?還有其他做法?那我要怎麼選啊?」。說來有趣,當人生沒有解答的時候,總有「官方說法」,告訴你接下來可以怎麼做,但是,如果可以的話,我不想再照著別人的指導棋前進了,我想為自己做出決定,我想為自己找到人生決定的依據,我想學會如何為自己作主。

然而,抱著這個問題一整年,周遭聽到的答案大同小異,同時充斥著各種壓力聲,像是:你現在不參加OO社,就輸在起跑點啦;優秀的人都在看經濟日報、參加XX比賽啦,你怎麼不做?我心想,「什麼?我過去十年都在恐懼自己輸在起跑點,才矇著眼睛狂奔,好不容易喘口氣,想張開眼睛看清楚,你們是要叫我再閉上眼睛衝嗎?」外面的聲音多到我快聽不清自己的聲音,我想走出去,走到一個人人思維模式都跟「官方說法」不一樣的地方,聽聽他們的聲音,整理好自己的思緒再回來。

結果呢?我實在不能再更感恩了,這一趟芬蘭之旅,改變了我的人生。

在芬蘭學到什麼?

學習的樂趣,喔不,是學習的意義

去到芬蘭的第一學期,我選了「芬蘭教育史」、「科學的哲學」、「WTO基礎法規」、「國際貿易理論」、「國際政體與改革」、「組織和市場表現」。很有趣的,各學院的老師都不約而同地問你各種問題,問得讓你也很想找到答案,像是:為什麼芬蘭學區要規劃免費校車(為了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上學)?現在政府預算不夠了,是不是有其他方法可以取代校車(我原先傻傻地提議,改在偏鄉地區設立學校,就不用搭車了,但查了芬蘭學區地圖,才明白芬蘭地廣人稀根本不敷成本)?如果取消校車,會對誰有影響?有多大影響?這個負面影響可以被接受嗎? 在之中的過程,太多答案需要資訊、數據佐證,不需要別人開口,我也想馬上打開電腦找答案,找到那些一片片的知識,拼成那個解決問題的答案。

那個當下,我才明白「為什麼要學習」,因為我需要那些「知識」、「資訊」,幫我解答啊!如果我腦中有更多的資訊,那我就可以在更短時間內,想出更完整豐富的解法;如果我學會一套分析的框架,那我就可以更有條理、更省時地找到資訊,花更多時間想些創新的做法;所以,「努力學習」對我而言,指的應該是「讓每天的自己都比前一天變得更有能力」吧。我難以形容,當下醍醐灌頂的興奮及快樂,那是第一次我開始想為自己的學習掌舵。

我說:「我失敗了」,老師說:「喔不,你學會了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學期的我,因為遠在台灣的朋友大力推薦而選了統計學的「時間序列」,然而,踏進教室的那刻,我才明白這是研究所的課啊,轉頭出門也不是,我硬著頭皮,開始了我的數學、經濟研究分析之旅。整門課的最終目的,是要我們學會用時間序列來研究某國家在某一時空中的GDP成長,跟哪些因素有關,根據該國家的時空背景,政治、國際貿易關係改變、社會運動等等,要看哪些要素對GDP有影響?影響多大?且不論用英文聽數學(級數、次方、統計分佈等等新詞彙)的難點,對大三的我來說,使用統計工具R,一上手就開始建模擬,真是一個頭兩個大,所幸整個學期的成績只以一份期末報告作結,主題是某國GDP成長因素的分析,我有一個學期摸索研究,加上題目有趣,我也很有興趣瞭解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的交錯關係。

期末報告交出去的那天,我還很慶幸自己能完成這困難的任務,終於可以鬆口氣。不到兩天,老師寫信給我:「你的研究有誤,不到及格分,請下週來辦公室,討論重寫方向」,我嚇壞了,沒想到自己用功唸書,竟有被當的一天。跟老師聊完之後,一面撫慰我受傷的心靈,一面繼續改著我的R模型,當下十分挫折。改過模型,再交出去,兩週後,收到成績單,竟看到一個A浮在成績單上,我又跑去老師辦公室一趟,問老師是不是打錯了?老師說:「沒有人在意你過程中的失敗,只要你最後學會了,最後的成品是好的,這才是最重要的。」我現在還記憶猶新,那天我站在老師面前,久久不能自已。

那段話在我腦中振盪多年,每一次的挫敗,我都會想起那位老師說的「過程的失敗不重要,結果才是重要的」,催著自己快點忘記失敗的痛苦,拍拍膝蓋上的灰塵,再站起來。

人生的目的:做一個以自己為榮的「社會的一份子」

在那一年中,我總覺得每一位芬蘭老師,都在潛移默化地告訴我「學習是為了什麼?」、「人生是為了什麼?」

我私下問了芬蘭教育史的老師,他給我的答案是芬蘭先後被瑞典、俄羅斯殖民,獨立後深深感到人口稀少的弱勢(人少容易打不贏),面對強國圍繞,需要人人皆兵。換句話說,是需要每個人都很有力地在自己的社會分工崗位(工作)上,做出有益的貢獻。就像是接電話的秘書認真記錄、安排行程,工程師盡力開發更有效率的系統,教師更努力創造有趣有效的教材等,當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很努力的時候,國家就富強了,所以教育學院的宗旨,一直是如何讓每一位芬蘭人,都成為有益的公民,讓每個人都在自己有興趣的崗位上發光發熱。

因為沒辦法知道每個學生想學什麼,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協助學生瞭解自己,啟發學生想學的動機,教會他們獨立思考的方式,協助學生看到學習的每個知識可以用在哪裡,這樣每個人都會是芬蘭的一塊瑰寶,所以教學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如何順利地成為「社會的一份子」。芬蘭教育史的老師說完,還跟我笑一笑,似乎看出我還不懂。

當我上到地理系的「觀光與開發」課時,我終於明白了。

地理系老師第一堂課開宗明義地說,「觀光業其實可以富有社會意義。」

「觀光業帶來金流,金流改善當地經濟,有觀光經濟的偏鄉地區,人人可以在家附近找到工作,家長不再需要去外地工作,解決了隔代教養的問題。然而經濟的發展,往往忽略對當地人口結構、宗教文化、交通路線、環境保護的環環相扣,所以我們課程一開始,先鎖定一個地區,從人口男女比例、年齡比例開始研究,收集資料瞭解需要幫助的族群、受影響的族群,再從觀光景點的交通、人流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開始分析,了解未來觀光客開發後,最多能帶多少個人進來?開多少台車進來?帶進來的觀光客能轉換成多少的當地現金流,能保住多少家庭?」

當下的我,才恍然驚呼原來「商業」、「金融」如此有社會意義,商業帶來金流,金流帶來資源,資源帶來改變,只要賦予足夠全面的思考,這種有益的「改變」可以是永續的。我對商業的學習興趣,從那一刻被改變了,我腦中喊著「我要回台灣好好學商業、學金融」,因為那是一個可以帶來改變的根本,我知道「我想學更多,我想知道更多,我想有能力做更多,我想做個能養活自己跟家人的勞動者,我想做個以自己為榮的『社會一份子』」。

從那一刻起,我重建了我的價值觀,啟動了一個新的人生羅盤。

沒提到在去芬蘭以前,我父母頗擔心我。因為,我大一、大二除了打橋牌跟唸書,幾乎沒有做任何其他的事情。

一個財金系的學生,不研究股票分析、財務模型,一週兩天晚上從6點到10點在橋藝社打橋牌,還花無數個週末的大好光陰,打每週20小時(10小時/天 x 2天)的橋牌青年國手選拔。我大學前兩年,什麼別的活動也不做,就只參加橋藝社,任誰也不覺得這是一個商學生,更遑論我爸媽了。

完成一年的芬蘭課程後,我行囊裡背著自己的生活重心,開始親手繪製自己的生活藍圖。回到台大,我對財務模型、產業分析興趣大增,對自我強項的探索也開始如火如荼的展開,我又驚喜又慶幸地發覺身邊充滿各種機會和資源(鄭重地跟學校道歉,這些機會其實一直都在,只是我以前盲目地沒看見),有幸參加了Google的校園大使、到香港參加CFA亞洲證券分析競賽、到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UBS做投資銀行的實習,甚至硬擠出時間,到美國華盛頓DC實習,做了半年的房地產業務員,世界好大、好美、好有趣,在這些探索裡面,我更了解了自己,終於確定自己的步伐,決定加入整合「分析、創造、與人互動」的管理顧問行業。

很幸運地,BCG 波士頓顧問公司帶我進入這個行業,一走四年,帶我走過全球數個國家,多個不同產業的專案工作,引領我加入WEF世界經濟論壇的Global Shaper,為教育做出改變,也贊助我來到MIT繼續深造。來MIT唸書前,不少BCG的前輩鼓勵我,該為自己有興趣的「教育」領域,做出一些實質的改變了。我往回看,「教育」確實改變了我許多,即使我過去受傳統的教學方式長大,那短短的芬蘭時間,就足以成為人生最大的轉捩點了。

沒有芬蘭的思維衝擊,就沒有今天的我。帶著這樣的想法,在與MIT和哈佛教育學院的師生討論後,我開始著手規畫一套讓台灣學生感受思維轉變的體驗,跨海跟芬蘭大學、芬蘭高中溝通合作,一起設計出給台灣高中生的「芬蘭暑期學校」,希望能讓台灣的學弟妹們更早地進入自掌羅盤的狀態,帶著自己的思考前進,為自己的人生選擇(包括選組、選系、選校、選職涯)作出計畫和嘗試,為自己而努力,為自己找到一個快樂的「社會一份子」的角色

是吧?畢竟,誰最終不是要成為「社會的一份子」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育 芬蘭 林竹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賢哥不錯 的頭像
    賢哥不錯

    談股論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