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 106年1月營收1.38億、年減6.47%
太醫(4126)1月營收資料(單位千元)
當月 | 本年累計 | |
營收 | 138,213 | 138,213 |
去年同期 | 147,773 | 147,773 |
增減 | -9,560 | -9,560 |
增減百分比 | -6.47% | -6.47% |
2017/02/23 收盤價 84.4 本益比 14.40 (一年內最高 20.95,一年內最低 11.90)
當月營收年增率 | -6.47% |
短期營收年增率 | -17.10% |
中期營收年增率 | -13.85% |
長期營收年增率 | 2.75% |
公告本公司106年度1月份營業概況
2017年1月的營收微幅衰退(YOY -6,47%,MOM +5.22%)
但稅前淨利大幅衰退(年減39.84%)
看來強勢台幣所造成的匯兌損失,波及不少的出口商
差別只是傷勢的輕重罷了!!
合併營收走勢圖 (2013年1月~2017年1月)
2016年的上半年,月營收的基期特別的高
今年上半年,月營收的年增率恐怕不會太好看
要等到下半年,比較有機會重拾成長動能
目前在衰退的過程,要拉高本益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聞
太醫今年新廠先拚認證 全年營收估年增3~5%
MoneyDJ新聞 2017-01-03 11:28:15 記者 劉莞青 報導
太醫(4126)去年下半年在基期墊高與客戶庫存已高、拉貨放緩影響下,營運成長亦走緩,前11月營收15.58億元、年增8.14%,自結稅前獲利3.85億元,年增約6.53%。法人評估太醫去年第四季在12月營收較11月小幅月增帶動下,單季營收約在3.6億元、稅後淨利則約6,500萬元,EPS近1元,全年EPS則約5.15元。展望今年,因太醫新廠仍需一年左右的認證期,今年度營收貢獻不高,且日本、歐洲客戶訂單均在持平水準,在中國與國內成長帶動下,今年營收年增約在3~5%上下。
拋棄式醫療廠商太平洋醫材整體營收自有品牌PHASCO與代工比例約各佔一半,在成熟市場如日本、歐美以代工為主,新興市場與亞洲則以自有品牌為主,產品項目繁多,明星商品為密閉式抽痰管。
回顧太醫去年營運表現,因下半年日本、德國等客戶庫存已高,拉貨放緩,加以前年同期基期已高,太醫營運成長已有放緩,前11月合併營收15.58億元、年增8.14%,前11月自結稅前獲利3.85億元、年增6.53%,前三季稅後淨利2.73億元、年增15%,EPS 4.15元。法人評估太醫去年第四季營收在12月(單月約1.3億元)小幅月增(11月1.15億元)帶動下,單季營收約3.6億元,稅後淨利約在6,500萬元,EPS近1元。
針對目前銅鑼科學園區新廠進度,太醫指出去年12月21日新廠已經落成,目前持續在進行驗收,預計3,4月起就可出貨半成品,但正式全線運作、貢獻營收時間,最快則需待到第二季至第三季國內GMP認證完成後才有機會開始針對國內訂單出貨,後續日本、歐美等市場認證則要待明年以後。據了解,太醫在新廠完整產能開出後,年度理論產能將從目前的18億元,成長至40億元。
展望太醫今年營運,法人評估日本與歐洲客戶去年成長均佳,以太醫今年在手訂單表現相對僅約略持平去年水準,不過因去年陸續布局中國新省分,法人看好今年太醫中國市場成長動能仍佳,國內也續有成長空間,全年營收年增水準約在3~5%。
================================================================
看完這篇新聞的心得是「這塊餅,好像畫的很大!」
只是不曉得是不是真的吃的到.........
從認證通過到實際出貨,應該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免責聲明:
上述分析僅為個人研究的紀錄,不作為投資決策之參考,個人投資應理性判斷,自負盈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