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失去的20年-民粹內耗 ● 基建滯後 ● 經濟惡化
亞洲週刊 童清峰 2016-01-17
台灣桃園機場捷運建了二十年仍未通車、台北大巨蛋棒球場「孵」了二十多年仍未建成、中研院生技園區也難產。公共建設延宕,反映台灣「失去的二十年」的痛苦,民粹內耗、基建停滯、留美學生劇減、工資低落、人才流失、人均GDP居四小龍之末,不管誰當選新總統,都要面對這困境。台灣藍綠長期惡鬥,立法院議事效率被朝野協商制度困住,中央與地方矛盾,導致政局動盪,經濟惡化。
台灣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一月十六日投票,一般認為民進黨蔡英文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藍營也期盼奇蹟出現,希望國民黨朱立倫能翻盤。不過,無論誰當選,都將面對台灣「失去的二十年」的痛苦,民粹內耗、基建停滯、經濟沉淪。新總統在未來四年任期內,到底經濟會繼續惡化下去還是能扭轉局面呢?
新總統可能在今年內主持剪綵的桃園機場捷運,就是台灣「失去的二十年」的見證。這條規劃由桃園機場到台北市、短短五十一點三公里的工程,從一九九六年長生國際開發公司得標,到今年整整二十年,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三位總統,工程因各種因素而延宕,橫跨民進黨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歷經了十五位閣揆、十三位交通部長,投入新台幣一千二百七十七億元(約四十二億美元),每到選舉就承諾會通車,但每次都像「狼來了」,至今已五度跳票,現在交通部最新開的支票是今年三月通車,但是否能如願仍不知道。由於一再跳票,造成人民都已不再抱期望。桃園機場捷運等公共建設的延宕,反映出藍綠惡鬥、朝野傾軋、民粹橫行、行政不彰等政治和社會生態,已對台灣造成巨大傷害,並且在全球化浪潮中被邊緣化。
反觀中國大陸高鐵,只花十幾年時間,即從零到目前的一萬九千餘公里,超過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高鐵里數總和,連接一百多個城市。
此消彼長,不進則退。一九九四年台灣的人均GDP為一萬二千一百六十美元,超過韓國的一萬零二百七十五美元,但到二零一四年韓國已增至近二萬八千美元,台灣僅二萬二千餘美元,居四小龍之末。在金融方面台灣更遠遠落後新加坡和香港,科技和電子業也逐漸被韓國追上,網路產業更是被中國大陸狠狠拋在後頭;剛結束的二零一五年經濟情況依舊低迷,過去十個月連續出口衰退,中央研究院(中研院)預測,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很難「保一」(僅剩百分之零點七五),在四小龍敬陪末座。
經濟嚴重停滯的現象令人憂心,去年以來,高度仰賴出口的台灣出口成長率出現少見的負成長,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導致對外出口持續衰退。另一方面則是受制於來勢洶洶的「紅色供應鏈」。中國大陸動用國家機器全力扶植擴大電子產業,再加上民企如騰訊、阿里巴巴、小米等競爭力飆升,形成「自我供應」生產體系,台灣上中下游的電子供應鏈無不受到衝擊,這股威力強大的紅潮被認為是台灣電子業出口最大的威脅。
台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是台灣第一個跨部會合作的生技研發園區,參與機關包括中研院、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等單位。計劃於二零零七年提出,原預計今年四月完工,但由於工程進度嚴重落後,需延宕一年,到明年五月才完工。總統馬英九月前到現場巡視工程時,才知曉工程進度落後,大為光火,臉色凝重,致詞時數度表示「震驚、遺憾」,質疑為何期間都沒人跟總統府報告。
把棒球當國球的台灣棒球迷,引頸期盼的台北「大巨蛋」(Taipei Dome)﹐就像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佔地十公頃的大巨蛋為一座大型、多功能室內體育場﹐這顆外型像「馬桶蓋」的巨蛋已經「孵」了二十多年,從前台北市長陳水扁任內選址,馬英九任內完成招標、簽約,再交到郝龍斌手上,眼看棒球場夢即將實現。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後,高舉抓弊大旗,緊咬大巨蛋「有弊」,要求重新議約,負責興建的遠雄公司不從,掀起官民惡鬥,蹉跎近一年,已經在最後完工階段的大巨蛋,硬是遭市府以「公安」理由要求停工,雙方都不願妥協,還不知要如何解套。
面對困局藍綠束手無策
別人一直在進步,台灣卻不進反退,過去失落的二十年,不論是扁政府或馬政府,都對台灣的困局束手無策。面對嚴峻的經濟情勢,台灣究竟出現了哪些問題?今年五月上任的新政府要如何扭轉這種局面?有什麼產業轉型良策?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指出,最嚴重的問題是台灣是個「分裂的國家」(Divided Country),尤其是藍綠對抗,沒有對話造成政策推動非常困難,即使再好的政策,也因為兩邊的攻防,陷入僵局,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貨品貿易協議(貨貿)、自由經濟示範區(簡稱示範區)等全都卡住。
林建甫說,大陸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早年是來台灣取經的,台灣在九十年代末期有意發展「亞太營運中心」,正是自貿區的概念,但此一翻轉台灣的跨世紀大行動,卻在二千年陳水扁上台後遭到擱置,從此胎死腹中。諷刺的是,大陸的上海自貿區早就在二零一三年九月掛牌,並如火如荼擴展成四個自貿區,但馬政府力推的示範區,卻因綠營杯葛而無以為繼,負責推動此一計劃的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憤而請辭。
雖然總統馬英九與閣揆毛治國都強力慰留,管中閔還是堅持求去。他說,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之下,包含示範區特別條例在內,政府推動的許多政策都卡在立法院,在綠營的杯葛下,甚至連討論的機會都沒有,感到相當挫折,心灰意冷。
管中閔翻出自己十多年前在《中國時報》寫的一篇短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此刻的台灣,內部鏖戰不休,無暇他故,以致對外一片沉寂,但只怕內鬥結束,推門一看,那個世界已經不是我們原先認識的世界了。」他喪氣地說,十多年過去,「內鬥」還在持續,一點都沒有緩和跡象。
工商業界對藍綠惡鬥現象相當憂心,但也無能為力。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指出,過去工總白皮書曾提到台灣面臨缺工、缺電、缺人才、缺土地、缺水等「五缺」困境,現在還多一缺,就是缺「德」,社會氛圍執著於政黨惡鬥,完全沒有相互尊重、容忍的氣度,如何打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台灣藍綠長期惡鬥,綠上台,藍扯後腿,藍上台,綠又「逢藍必反」,形成嚴重內耗,導致政治不安定,無法全力發展經濟;立法院議事效率不佳、屢受詬病,正是藍綠惡鬥的結果,台聯在國會只有三席立委,就足以把立法院搞得天翻地覆,讓立法院議事停擺。
立法院是台灣最大亂源
許多人批評立法院是台灣最大的亂源。專家指出,問題出在黨政協商制度。一位國民黨非常資深的立委表示,立法院的議事效率與院長有蠻大的關係,所有法案經過朝野協商後,若有一黨黨團不願簽字背書,該法案在一個月後即可進行表決,但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硬是不表決,國民黨也沒輒,因此,很多法案就這樣長期躺在立法院。
總統馬英九兩年前一度想藉王金平關說案換掉王,卻因檢察總長黃世銘急於表功,事先洩密,反而讓政治手腕高超的王金平得到輿論同情,位子坐得更穩,從此馬英九的手更難伸進國會,包括服貿等重大法案皆卡在立法院,馬政府縱然想拼經濟,也難以施展。
對於台灣當前的社會氛圍,有一個政務委員曾經這樣形容,台灣很像南明,當時清朝勢力日益坐大,南明退守南方,清朝大軍壓境時,又不得繼續往南逃,逃難時自相殘殺,藉此立威,以掩飾自己的恐懼和不安。台灣內部的情勢也是如此,一方面內鬥不止,另一方面大陸越強大,台灣越害怕,越不敢開放,「恐中」心態因此滋生,但問題不在恐共或親共,而是知己知彼,還要看自己有多少籌碼。
恐中心態將大陸妖魔化
在綠營的操作下,中國大陸已成邪惡化身,親綠媒體沆瀣一氣,配合炒作,將大陸妖魔化,凡與大陸接觸都被視為「賣台」,背後所隱含的恐中、仇中心態,普遍瀰漫社會,太陽花世代還天真以為獨立建國天就亮了。
太陽花學運後,社會主張台獨的氛圍越來越強,尤其是年輕世代,這股力量也在拉住民進黨不要靠近「九二共識」,大家都在看蔡英文能否擺脫得了這個反作用力?
一位曾任國安高層的學者指出,這次大選藍綠實力相差懸殊,美國應該不會出手,但美方擔心民進黨躁進,不過他發現這段時間蔡英文經常用「國民黨式語言」講話,包括「維持現狀」、「中華民國」等,政治意涵不言而喻。
蔡英文逐漸向中間靠攏,深綠支持者可能無法認同。一位政治學者質疑,台灣的體質越來越虛弱,籌碼一直在流失,堅持敵視大陸,難道就有出路?
民進黨原來不承認兩岸「九二共識」,但在第一次總統大選辯論會上,蔡英文已經慢慢靠向國民黨,她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並指出「九二共識是一個選項、但不是唯一的選項」。雖然還是不願正面承認九二共識,態度則明顯鬆動,只是還不想太早亮底牌,但感覺正在朝北京的方向轉身。
如果認為蔡英文對九二共識的立場還是「空心菜」,那一月二日下午的第二場辯論會上,她刻意不讓外界有質疑的空間,清楚指出,「民進黨對於跟中國大陸交往從來沒有排斥,在意的是風險管理」。這次是比較明確地表態,像是急著要擺脫民進黨逢中必反的烙印。事實上,兩百萬台商要靠大陸,連在太陽花學運中旗幟鮮明反中的「時代力量」黨主席黃國昌,他的岳父高熙治也在山東投資農業生態園區,這充分說明逢中必反不啻是自欺欺人、脫離現實,如今在繞了一大圈後,蔡英文似乎也不得不比較務實地面對大陸。
台灣經濟不振,房價高昂,大學畢業薪資只有二十二K(台幣二萬二千元,約六百六十美元),越來越多人對前途感到悲觀無望,索性延畢(延遲畢業),窩在學校,晚一點進入社會。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黃益中表示,據二零一四年統計,以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每個月基本薪資二十二K來算,在台北市買房要花一百四十二年,諷刺的說:「他買的不是房子,他買的是靈骨塔。」
面對茫然未知的前景,不少人不再胸懷大志,只寄望「小確幸」,活在當下,麻醉自己。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美國二十一到三十歲的年輕人裏,約有五成九的人願意到海外工作,台灣沒有相關的統計,但從留美人數銳減不難看出端倪。
留學美國人數下降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最新的報告指出,台灣留美學生人數連續第八年下降,二零一四╱一五學年度為二萬九百九十三人。反觀留美人數第一的大陸留學生人數一舉突破三十萬人,是台灣留美學生人數的十四點五倍。
台灣留美學生逐年顯著減少,也許並不能代表台灣學生缺乏國際視野,但由此所引發的人才危機卻不能不加以正視。但另一方面,這幾年亞洲鄰國已習於把台灣當人才提款機,從企業界到學術界,各種需要專門技術的人才都在網羅之列:
新加坡主要挖醫療人員;香港本來只挖教師,現在也挖大學生;大陸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前幾年高科技工程師和飛行機師看俏,近年服務業抬頭,吃喝玩樂、各行各業都要找人。
人才流失已成國安問題
台灣景氣低迷,上班族成了「薪貧」階級,面對國外高薪挖角,幾乎毫無抵抗能力,人才空洞化危機迫在眉睫。馬英九坦言,人才流失已成國安問題。
為延攬優秀外籍人才,行政院十二月二日決定年底前大幅鬆綁限制,刪除外籍人士在台工作的工作年資、薪資門檻限制,改採評點制,只要薪資達新台幣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評點累積到六十點,即可工作。
外界對行政院的留才計劃並不樂觀,更不解當初設計的薪資標準四萬七千九百七十一元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管中閔指出,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與專業技術人才(高端人才)大量流出的雙重困境,必須要有積極的人才政策。但目前的政策只是枝節的技術性改變,無法真正解決人才困境。
管中閔進一步表示,人才流動是由市場決定,如果市場價格太低,人才不會只因為規定放寬就來台灣。所以政策應該更積極 (aggressive),設法改變市場誘因。他建議,政府應該像早年獎勵投資,鼓勵實體資本投入一樣,以資源協助公民營單位爭取人力資本(人才),包括薪資和稅的誘因,給予獎勵和誘因。
由於部會間缺乏協調,經常導致一些良法美意打折扣。國發會擬定計劃推動高端服務業,引進高端人才,該方案急推之際,財政部同時也推動「財政健全方案」,提高最高級距的個人所得稅,由百分之四十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五。最離譜的是,這麼重要的政策部會間事先並未經過充分討論,就逕送行政院院會,時任國發會主委的管中閔看到財政部幾乎定案的方案差點昏倒,像是被重重挨了一拳。
這是一個互相矛盾的做法,一邊忙不迭地開門引進人才,另一邊卻想方設法加稅。管中閔直言,政府組織的問題,橫向、縱向都有問題。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在他所著的《台灣如何成為一流國家》中,對各部會的本位主義有詳細敘述,他舉解決水患的總合治水方案為例,該案涉及跨越五個中央部會和十個署的協調,但部和部之間的施政目標和政策卻往往相互矛盾,如農委會的任務是輔導養殖漁業,經濟部水利署只會做水門和堤防,結果這麼重要的治水方案,歷經六年還協調不出來。
中央協調不力,地方有選票基礎,加深彼此間的矛盾,如果中央與地方是同黨執政還好溝通,否則就一定會出現會吵的有糖吃的結果。事實上,六都成立後,地方越來越強勢,形同「戰國六雄」,當初行政院在研議改制時,就意識到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會產生「葉爾欽效應」,目前情勢恰恰是如此,地方瞧不起中央,認為中央只卡住錢而已,中央也忌憚地方民意壓力,步步退讓。
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剪裁歧見:訂作民主社會的共識》一書作者凱斯.桑思汀(Cass R. Sunstein)最近訪台,他說,政府應該像GPS引導人民。台灣主政者卻反其道而行,寧可自己放棄領導,讓民眾牽著鼻子走。
一位深諳政府運作的學者指出,台灣每年公共建設預算將近二千億新台幣,大部分是來自地方要求,如高鐵加站、設高速公路出口等,主動權都操在地方。
這名學者指出,政府屈從地方壓力,不僅破壞了政府原先的規劃,導致資源分散,中央本來要主導規劃國家建設,規劃路網等,被地方牽著鼻子走,造成施政民粹化。「因為政府預算有限,地方什麼都來找中央要錢,中央擋不住壓力,全部答應,但沒錢,就用一種變通方式。」他說,例如本來一年七百億、為期三年的計劃,就化整為零,分十年平均分攤,一年只要二百億,這種分期付款的好處是可以多答應幾個地方,後遺症則顯而易見,造成所有公共建設進度緩慢,因為沒有錢,就慢慢拖。
從能源政策看民粹治國
從能源政策就可以看出「台灣是民粹治國」。李鴻源說,台灣有三樣東西永遠不能談,油價、電價和水價。他曾經在好幾個場合談到合理水價應該是每度二十二元,相較於現在採取補貼措施、平均一度十元,價差超過二倍以上,立刻遭名嘴修理,立委更是痛斥他主張調高水價。
如果以為新政府上任,政客操弄民粹就會嘎然而止,可能太過樂觀。蔡英文在第一次總統辯論時,遭質疑民進黨現在只剩「英派」時反駁指出:「你要說民進黨只有一個派系的話,我承認這個派系就叫做人民。」蔡英文說,「人民要民進黨做什麼,我們就會去做什麼,這就是為何民進黨能再起的原因」。而這正是民粹當道主因,也是台灣民主變調屢遭質疑所在。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日前在經濟投資展望論壇指出,台灣經濟需要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環評)制度在內的四大改造。他批評,台灣「舉世唯一」的環評制度成了開發的一大障礙。環保律師詹順貴指出,台灣環評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決策末端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亦即一些政府重大經濟建設或民間重大投資,在行政院拍板定案後才送到環保署進行環境影響評估。這個奇怪的設計還讓環保署握有尚方寶劍,不但負責執行,且擁有否決權。
環評的威力有多大,恐怕沒有人比台灣面板雙雄之一的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更清楚的了。二零一零年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一紙判決文就讓台灣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簡稱中科)三期與四期停工停產,這是歷史性的第一次因環評而停工停產的爭議,友達、旭能等十五家有意投資中科的企業斥資近一兆元新台幣的投資頓時石沉大海,重創面板業版圖。李焜耀受訪時痛批:「全世界只有我們這樣,國家的決策能這樣就推翻,這影響的不只是企業,還有國家競爭力。」
台灣很多問題都是深層結構的問題,不能寄望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新政府面對的挑戰相當嚴峻。林建甫指出,蔡英文如果當選,需要一個有經驗的專業團隊輔佐,但目前還看不到民進黨的團隊在哪裏,這是他所擔心的。■
資料來源:亞洲週刊
心得:
台灣正面臨「內憂外患」,本文道盡台灣的「美麗與哀愁」,美麗的是,過去因民主而崛起,哀愁的是,現在因民粹而沈淪。未來呢?未來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