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看看】今日橋下徹,明日柯文哲?
聯合報 / 鳴人堂 / 世界脈動 / 林秀姿 2014-12-31
平安夜前夕,大阪市長橋下徹辭掉維新黨黨魁的身份,檯面上橋下徹為了明年大阪都計畫做準備,但檯面下卻傳出12月14日的眾議院大選,大阪從十二席一口氣掉到只剩五席,橋下徹在大阪已不再是吸票機,為此要下台負責。
橋下徹曾經風光過。他有著像阿扁一樣並非優渥環境出生的背景,有著像馬英九般一表人才,講起話來魅力十足,他也是高學歷的律師,他擁有許多成為政治明星的元素。
從政之前,他是談話性節目的固定來賓,講的都是偏鋒、非主流意見,顛覆傳統思維與刻板印象,相當吸睛,節目效果好,收視率也高,標準媒體寵兒。
參選時,他承載著民眾想「改變」政局的寄望。放眼日本政壇都是半百以上的老人,老人政治讓年輕人忍耐多年,好不容易出現一位年輕的媒體寵兒願意投身政治,讓他支持率高居不下。
2008年橋下徹以素人之姿從政,也獲得執政黨自民黨的「禮讓」,在大阪不提名,讓他成功當選最年輕的大阪府知事,2011年又轉戰大阪市長,屢戰屢勝,是關西當紅政治明星,民眾支持度與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相媲美,石原慎太郎日前宣布引退政壇時,也不忘讚美橋下徹。
不過,這短短幾年間,橋下徹從政治明星變成爭議明星。除了台灣民眾熟悉的「不對慰安婦道歉論」,引發海內外砲轟外,他在大阪的市政也常有驚人之舉。
非典型政治人物通常有著崇高理想,他們隔著河岸看政治,對於官僚不滿、對於舊施政不滿,一有機會挽起袖子進政壇,便大刀闊斧起來,急於表現回饋廣大的支持者。
橋下徹一上任便貫徹「改變」兩字,因為這是大阪市民交予他的寄望。他先從教育改革下手,認為老舊的教育體系不轉變,下一代沒有競爭力。
對他而言,老舊教育體系改革意味著撤換經營者,他改讓企業經理人擔任校長,認為治校像治理企業,講求績效,而學校的「績效」便是學校的收入,以及學生的升學率。
他要求小學到高中,校長為每個老師打考績,考績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升學率。那些努力為特殊生奉獻,努力進行戶外教學的老師們受不了考績壓力,紛紛離職,學生學校雙輸。去年底,半數以上的企業人校長也因與舊勢力交鋒,搞得天怒人怨,憤而請辭,橋下的教育改革又打回原形。
橋下徹也把在民間企業打滾過的經驗帶進大阪市政府。他認為,大阪市每年編列預算補助許多文化館所,但部分文化館所「不賺錢」,收入不敷支出。
其中,具有300年歷史的「文樂」,也被他視為賠錢貨。文樂是大阪獨具特色的木偶劇,被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無形文化遺產,是日本四大古典戲劇之一。
但是橋下徹認為,票房不好凸顯營運「效益」不高,代表「人民不喜歡看」,人民不喜歡就砍掉,要收回市政府的補助款。他一聲命令不只讓館所裡的表演師徒愕然,關西人也受到驚嚇,積極衝票房,有人從京都、神戶趕來,有人從和歌山趕來,就擔心歷史悠久的文化消失在這一代。
橋下徹許多爭議施政,問題皆出在,他關起傾聽的耳朵,卻講求眼睛看得見的數字績效。一個孩子的價值不在於考試成績高低,少數卻大聲不代表整座城市的民意,他更忘記政府並非營利企業,一座城市無形的文化價值無法用KPI丈量。
柯文哲參選時,愛拿韓國與日本的素人參政比擬自己,現在他的聲勢就像當年的橋下徹,喊水結凍,從基層的市府秘書、警察局長、內閣閣員、總統到政黨各個政治人物,他都可以怒嗆嘲諷並得到廣大民意支持。
只是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若錯把85萬選票膨脹成850萬選票的信心分貝,可會讓人消化不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