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深淵前拿出解方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8.24
台灣近年來正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走向少子化,國發會發布「2013至2061人口推估」報告,更明確地指出,台灣人口負成長的時點將因而提前四年,於2022年,也就是八年後來臨;同時,勞動人口則自後年起開始減少。由於年輕人口的比重快速降低,四年後台灣就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而十年後,每36個勞動者就需要扶養一位老人,並且情勢將逐年惡化。
這些數字在許多人眼裡看來,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甚至有泰斗級的經濟學者放言台灣地狹人稠,人口減少反而是可喜之事。
一位預測經濟長期趨勢備受肯定的暢銷書作家鄧特則不以為然,他將人口成長率的下滑視為比洪水猛獸更可怖的災禍,在他被譽為神準的長期趨勢預測模型中,重要的變數居然只有人口成長一項。
何以故?因為除了人口增減決定勞動力人口多少,進而決定一國生產力之升降外,鄧特強調,人口出生指數向後推移,立可推算出一般家庭的消費高峰,經濟的盛衰即由此決定,日本的衰敗正是顯例。日本的出生率在1942年達到高峰後開始下滑,47年後日本陷入失落的20年,迄今難脫泥淖。台灣正步上日本的後塵,而且以青出於藍之姿飛躍前進,則台灣經濟的走勢如何,不卜可知。
人口有兩個面向,其一如上述,在其量的變動,但更加重要的則是質的變化。我們的出生率急速下降,從今年開始的八年之間,勞動人口與總人口數相繼出現淨衰退,衡諸上述預測模式,正令人不寒而慄;但與此同時,人力素質的下降,更讓人悚然而驚。
人力素質決定於教育成效及工作態度。就前者而言,十餘年的教改已將正規教育完全破壞。大學教授少以教學為念,其念茲在茲,幾乎全是SCI、SSCI期刊發表及被引用的論文,因為其聘任、補助、獎勵、升等皆繫於此,其他俱不足論。由於少子化下學生日益稀少,160所大學竭力爭奪,學生奇貨可居,不費吹灰之力即可躋身大學生之列;在教室面對一心繫於SCI論文的諸教授們,能夠獲得多少傳道、授業、解惑,不問可知;上課餘暇,以全球最高紀錄的時數黏在網上,廢寢忘食,卻不為求知,搞得精疲力竭、睡眼惺忪,連上午去教室都視為畏途。及至畢業期,或者延畢連年,或者挾大學畢業生之方帽眼高於頂,不肯屈就任何辛苦或低薪工作。
至於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原為企業勞動力主要來源的技職教育,則在政府長久歧視與廣設大學的排擠之下,連苟延殘喘都不敢奢望,而在學學生九成以上心不在焉,一有機會即迫不及待轉回正規教育。於是正規教育的殘留部分也一併摧毀,人力素質則每下愈況不知伊於胡底。
人力素質的量與質相繼沉淪,經濟的命運將何所依恃?除非跳脫此困境,台灣前途不堪聞問。但尚有可為嗎?
國發會主管官員又老生常談:首要之務為鼓勵生育、培養樂於生育的環境。但面對此一談論數十年的老問題,該怎麼做?這難道不正是國發會的責任?而國發會與其前身經建會及研考會數十年來又做了什麼?
解方只有一個,就是將生育子女視為公共財,而且是關係經濟命脈的公共財;既屬公共財,即應由全體國民,不論有無生育,共同負擔成本。歐洲先進國家早已如是,生育率也如響斯應大為改善。目前國內家庭視生育為畏途,因為自生產到托兒、幼稚園、國小、國中、大學,再加上日常生活所需,其負擔有如天文數字;而耗費巨資,子女的素質又飽受糟踏、未來的發展黯淡無光,到底所為何來?
國發會認真地完成推估、說明後果的嚴重性,為了國家發展,請再往前一步,給我們有效的解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