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成功的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7.03

物聯網最近非常火紅,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都不斷強調此一趨勢。張忠謀在股東會上表示,看好物聯網能連接一切,這在未來十至20年會逐漸成型。蔡明介則指出,物聯網將是產業戰局的改變者。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將所有物品通過射頻傳感設備把訊息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提供智慧化識別與管理。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家居安全、工業監測、老人護理等多個領域,並已被許多國際研究機構列為2014年十大關鍵科技之一,顯示各方對其重要性的普遍認同,全球大廠也積極展開布局卡位,熱潮所趨,聲勢已取代2013年以來最受矚目的巨量資料發展,成為市場討論的焦點。

不過,物聯網與巨量資料確實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具體而言,從巨量資料的蒐集、儲存、萃取、分析,最後用以做決策的應用流程來看,物聯網上的各式感測器在多元資料的蒐集上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將資料進行萃取分析來做決策上的參考則是巨量資料的應用核心,兩者相互為用,才能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

基本上,物聯網的最終目標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與物皆可自由互動,互通的對象包含人、感測器、智慧終端、家電、汽車與水電瓦斯儀表等,影響既深且廣。因此,未來在物聯網環境逐漸整備後,影響所及將不僅限於資通訊產業,所有產業都可能引發變革創新。現階段在醫療、農業、防災等領域,應用已開始萌芽,未來無論環境建構或相關資料分析,都潛藏龐大的市場商機。

其中感測裝置為物聯網的基礎元素,從技術角度來看,除標準化相關問題之外,低成本、低耗電且安全的感測元件或技術的開發,是物聯網普及不可或缺的要素,亦使得半導體成為首波可望因物聯網概念受惠的產業,這也是為何台積電及聯發科等半導體公司摩拳擦掌的原因。

另一方面,由於透過物聯網各式感測器收集資料的環境仍未完備,相關資料不足,因此目前巨量資料分析仍以網路購物、社群分享等網路活動產生的資料為主,也有利用社群結合GPS功能,提供路況資訊等眾多實際的案例。而以上述方式得到的資料屬於間接性資料,經過處理分析,雖亦能發揮部分效用,但不如經由感測器直接蒐集傳送的資料具效率與精確性。

但是,透過物聯網感測器探測到的實際狀況,與原本期待得知的資訊仍存在落差,需經過處理分析,才能有效支援決策上的應用。舉例而言,過去台灣曾發生多起因橋樑老舊、年久失修,導致斷裂崩塌的事件。雖可透過感測器布建,固定探測蒐集資料,但蒐集到的資料,並無法直接得知橋樑可能斷裂崩塌的訊息,達到防患未然的效果。這是因為感測器無法立即探測橋樑經年累月逐漸劣化,或達到一定程度時,劣化可能加速等狀況,必須持續累積資料,經過分析比對劣化與可能崩塌之關係,才能進一步研判。

也就是說,經由物聯網產生、累積的龐大資料,是創造商業價值的第一步,但並非驅動物聯網起飛的關鍵。唯有經過萃取處理與分析,才有機會衍生各種商業模式與應用。目前物聯網應用仍在起步階段,尚未出現太多成功的商業應用,主要是因為感測器布建數量仍不足,發展也只停留在感知蒐集資料,在資料量未達一定規模足以進行處理比對分析時,並無法進入真正的應用層次。

因此,從加速物聯網系統建構的角度來看,政府應積極與產學研進行合作,選擇與聚焦垂直應用,透過不斷試煉,規劃不同商業模式與應用進行實驗,例如可透過智慧城市的建設,從城市治理、企業經營、居民生活等需求面向,進行物聯網相關應用的探索與分析模式的建立,並將深化應用的經驗拓展至全球市場,才有機會擺脫「台灣高科技產業再見」的夢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物聯網 感測器 巨量資料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賢哥不錯 的頭像
    賢哥不錯

    談股論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