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行一/持續薪資成長的策略

【聯合報╱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  2014.05.26

台灣四月分的失業率降至三點九一%,是六年來新低,已幾乎是金融危機前的水準,一般人的直覺是,失業率低表示企業對人力需求上升,因此薪資將會上漲,果真如此當然是天大的好消息。

二○○七年至今,儘管除了○八及○九年經濟負成長之外,我們的經濟產出早已回到危機前的規模,實質生產力增加了十%,失業率持續改善,實質薪資卻倒退了五%,這是令人難以理解甚至接受的現象,因此台灣社會醞釀一股要企業為員工加薪的氣氛。

基本上,最近的失業率下降是否會造成持續性的薪資上漲,須視兩個條件是否存在:企業的勞工需求不斷上升,以及勞工生產力的增加率持續超過其它生產要素,如機器設備等。

美國也有類似台灣的問題,它的應對方案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二○○九年十一月,我在台北曾參加一個款待二○○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恩格爾(Robert F. Engel III)的餐敘。

當時美國的失業率超過十%,遠高於金融危機前低點的五點五%,我請教恩格爾教授,美國失業率是否可能回到金融危機前的低水準,他斬釘截鐵地說一定會,只要景氣恢復,產能利用率回到危機前的水準,失業率就會下降回原來的低點。

但是,失業率低並不必然導致薪資持續上漲,美國的失業率現為六點三%,已經比金融危機剛發生後進步很多,而且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二○一一年已回到危機前的規模,但是到二○一二年底前,儘管實質生產力提升了六%,美國的實質薪資水準僅比二○○七年增長了二%。

可是薪資必須要增加,消費才會有草根基礎,經濟才會結實發展,這應該也是為什麼金融危機後,美國年經濟成長率基本上都只有二%左右的原因,加上利率低(十年期公債利率現為二點五五%),以及通貨膨漲率低(現為一點七%),美國政府擔心,美國有可能進入一個不利於長期發展的狀況:經濟成長很溫和、失業率不高、工資增加不多、利率低、通貨膨漲率低,但是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因為利率低,美國民眾可能又敢舉債消費或買房地產,將來再度發生債務危機。政府除了採取新的金融監管措施,監控市場及民眾的負債狀況,最重要的是鼓勵創新及創業,產生新的就業及收入機會;鼓勵企業將附加價值高的生產活動搬回國內;鼓勵外人投資美國,歡迎外籍企業到美國公平競爭,這些努力都讓美國維持是全球吸引最多私募基金及技術人才的地方;強調美國與世界的貿易連結,追求公平貿易;維持美國大學產業的世界領導力,不僅提升本國學生的生產力,也吸引一流的外籍人才。

美國知道,增加一般人所得是縮短貧富差距的方法,但是向企業喊話加薪,解決不了基本的結構問題,減少政府法規管制、讓大學自由競爭、鼓勵競爭、歡迎貿易與直接投資,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我國現在的十年期公債利率(一點四八%)及通貨膨漲率(一%)比美國還低,表示資金無去處,消費不振,今年經濟成長率僅會略高於美國,達三%左右。

台灣四月分失業率下降的好消息,必須搭配類似美國的做法,才可能會有永續性的實質薪資成長。

事實上,當愈來愈多的台灣人到外地如大陸工作,由於在台灣找工作的人少了,也會造成失業率的下降,我們必須了解,強者如美國都拚命地吸引人才及資本,不斷強化國際貿易,歡迎外來競爭以換取到外面競爭的機會,弱者如台灣該如何做,應該是呼之欲出了。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