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解讀台灣人均生產超越日韓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5.07

世界銀行執行的國際比較計畫(ICP)日前公布世界各國以「購買力平價」調整的經濟生產毛額,除了指出中國大陸今年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外,也確認了台灣在2011年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產毛額(人均GDP),以39,059美元超越日本的34,262美元和韓國的29,035美元。對於財經專業人士而言,台灣超越日本和韓國並不是新聞;但對非專業者而言,難免會半信半疑,懷疑數據是否有問題,否則為何感受不到台灣的「富裕」?因此,如何客觀地解讀這則資訊,而非因政治取向不同,就刻意要加以否定,或見獵心喜用來大肆宣傳,才是應有的態度。

台灣以「購買力平價」衡量的人均生產,超越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先進國家,已經存在好幾年了,因此,對專業人士而言,這項資訊並不令人意外。台灣超越韓國,更是二次大戰後迄今一直存在的現象,沒有特別值得高興的,其原因在於,「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提供了一個進行經濟生產的國際比較時,將名目生產值用相同物價基礎進行調整的平台,以這個平價指數調整後,就可以比較各國的生產在其國內真正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數量,不會受到各國物價水準不一,以及各國匯率經常波動,造成名目生產值受到扭曲的影響。而長期以來台灣極為關注的「物價穩定」,此時就發揮了功能,讓台灣經購買力調整的生產值大幅提升,一舉超越了上述先進國家。

但是,這樣的國際比較有幾點是需要了解的:首先,它並未顧及工作投入的時間和耗用的環境資源;而在這一點,台灣的表現其實是很差的。台灣每年每人勞動力的投入,在全球名列前茅,顯示我國是在超過絕大多數國家的勞動投入之下,才獲得這樣的生產值,實際的「勞動生產力」其實是不如其他先進國家的。也因此,我國人民享有的休閒時間遠少於多數先進國家,當然也影響到對生活的滿意度。而且,我國對環境保護的要求,也沒有先進國家高;因此,國人所享有的環境品質,也沒有其他先進國家好,這是在這樣的統計中無法呈現的。

其次,當我們計算「人均」在進行國際比較時,其實是假設了總生產「平均」分配給每個人之後,大家的生產如何,而實際上的分配卻是相當不平均的;因此,總會有人質疑,台灣即使人均GDP數據超越日韓,但諸多民眾其實並沒有獲得那麼多,這數據高估了一般民眾的生產。針對這一點,專業人士一般會比較「所得分配」,例如吉尼係數或最高及最低十等分民眾收入的倍數,若兩國相近時就可以直接比較其人均生產。我國雖然近一、二十年所得分配是在惡化,近幾年確實已經和緩;雖然應該繼續努力,但在國際間並不算差。因此,這套資料對台灣進行國際比較,還是有其可參考性。

其三,這套資料的國際比較,必須限於「在國內消費」時的狀況。也就是說,台灣民眾在台灣購買力,會比韓國民眾在韓國購買力要來得高;如果台灣民眾和韓國民眾都拿收入去海外購買,情況就完全不同,而台灣在多數情況下購買力都會比較低。因為到海外消費就涉及名目收入和匯率,而台灣民眾的名目收入的確不高。因此,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在海外賺得高薪後回國消費;而出國旅遊消費的國人,當然無法感受到台灣的購買力高。然而,多數國人僅能從事後者,而非前者。

因此,面對世界銀行公布的這套數據,我們應該採取不卑不亢的心態,持續發展經濟,追上水準更高的國家;同時,更要兼顧所得分配、身心並重、適度休閒,並維護良好的自然環境。否則,在較高的人均成長下卻無法實際感受到,絕非追求幸福之路。

----------------------------------------------------------------------------------------------------------

Time is Money

台灣企業文化普遍性的存在工作時間長的特徵,以時間換取金錢?犧牲掉的是家庭與親子關係。父母加班為常態,國中生超時也是常態(早上7:30上學,下午18:00放學,晚自習的話21:30放學)。坦白說,這二種「常態」是一種「變態」。

對大人而言,工作不應該是生活的全部,為了多賺一點錢,而犧牲掉與孩子相處的寶貴時間,犧牲掉親子聊天談心的時間。小學送安親班、中學送補習班,細數一天24小時,親子互動的時間有多少?

對小孩而言,學習也不該侷限在課本的知識,而是應該留一些時間讓他們自主學習。但我們的考試制度、我們的社會價值,硬是把孩子的時間塞的滿滿,更可怕的是用一堆考卷塞滿的,當我們在批評學校教育的時候,記得想一想「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成長環境?」

有位退休同事,他是教學非常認真的老師,教學三十年退休,也培育了二位醫師的兒子。我常跟他開玩笑的說:「你有二項專長,一個是賺錢,一個是存錢,就是少了第三項專長:花錢」。他對學生的愛無窮無盡,他對孩子的教育也非常的重視,也才能培育出二位醫師兒子。但他把工作賺的錢大部分都存下來,就為了「買房子」,買二間房給二個小孩一人一間。這造成了以下幾個影響:1. 房價居高不下,錢一直往房地產跑; 2.貨幣乘數效應無法發揮,無法創造GDP; 3.資金的排擠,其他支出減少,服務業起不來。

~~在追求財富的過程,是不是也應該思考人生價值!

貧富差距擴大

人均所得增加,代表的是總體所得增加。但有人是靠領薪水的受薪階級,這是勞務所得(37歲以前的我)。但有人靠投資房地產致富,有人靠投資股票獲利,這些都是錢滾錢的資本利得。社會中,勞務所得的比例越高,則貧富差距大就會比較小。反過來,如果資本利得的比例越高,那麼貧富差距注定越來越大。除非有有效能的政府,有合理的稅收。

~~我學習投資的初衷純粹是為了對抗通膨,而不是想成為富人,但一定要避免自己成為窮光蛋。

實質物價漲幅遠超過CPI成長率

小時候家裡是開麵包店,印象很深刻小學的時候,一顆波蘿麵包3元,現在是20~25元。還有土司,土司的閩南語是「秀胖」,意思是「便宜的麵包」,現在的「秀胖」一點都不便宜。過去十年,台灣的薪資結構幾乎是呈現停滯的,加上物價的上漲,幾乎壓的受薪階級喘不過氣。當大家對未來有危機意識的時候,大家就越不敢消費,陷入「停滯性通膨」。

~~如何跳脫這個框架,讓我們對未來的生活感覺到「希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購買力平價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賢哥不錯 的頭像
    賢哥不錯

    談股論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