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若漲,何懼通膨或通縮!
【聯合報╱社論】 2014.03.18
仔豬下痢生病,國內豬價大漲;冬春交替溫差大,母雞下蛋不足,蛋價頻創新高。一時之間,國內民生物價看似飛漲,通貨膨脹隱憂再起。然而,也不過就在上周,央行總裁彭淮南還在立法院澄清台灣會否「通貨緊縮」的疑慮。通縮是物價整體水平下降,與「通貨膨脹」是截然相反的概念,相互矛盾的現象竟同時糾結,除了認知的落差,實則凸顯的是薪資停滯的長期難題。
當前台灣的物價情勢,既不能稱為通縮,也不是通膨。前二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只有○‧四%,可以說是相當平穩。不過,對於物價未來走向,民眾卻出現了迥然不同的預期。「通縮派」認為,台灣消費物價漲幅已連續十個月低於一%,物價長期漲不起來,就易形成消費延遲、生產減少、投資降低、就業不振、薪資倒退、需求萎縮,再迴向壓制物價的「通縮循環」。對比歐元區近期也因通膨率連月走低而積極管理通縮預期,以及日本陷入通縮十年而難以自拔的前車之鑑,尤須提高警戒。
相對的,「通膨派」的論調,則是藉著今年以來的豬雞價格輪漲風乘勢而起。其主要論據有二:其一,儘管物價指數表現溫和,但豬雞米蛋等食物類價格漲勢急猛,卻是庶民生活每天都要面對的民生問題,因而貧富家庭CPI與購買頻度CPI顯示的是,低所得家庭與每月至少購買一次的商品漲幅都遠大於整體CPI,其切身感受自與CPI呈現的太平景象不同。其二,物價上升的感受會擴散,形成預期心理,進而引發群起漲價的連鎖效應;近來便當、小吃漲價之聲此起彼落,對通膨之勢實不能等閒視之。
通縮、通膨各執一詞,也各有所本,從「關注」國家經濟情勢的角度來說,都可提供政府首長做政策思考,但兩者都無需過慮。以通縮而言,台灣CPI雖連月低幅上漲,但畢竟仍是向上的勢頭,且經濟也有一定的成長;因此,總需求只要維持擴張,通縮就不易上身。其實更要避免的,是像日本、歐元區一樣陷入經濟衰退。
而通膨引爆的可能性則更低。除了食物類價格受季節性波動的影響大,可以再做觀察之外,整體民生物資供應充裕,極度寬鬆的資金環境也正在轉向之中。更重要的,是國內薪資成長停滯,既無法形成由工資上升帶來的成本推升型通膨,由於手頭不寬裕,民眾也大方不起來;消費需求拉不動,物價如何漲得起來?
反過來說,薪資漲不動,其實也是通縮陰霾揮之不去的主因。近年台灣經濟雖有成長,但這兩年不是「保二」就是「保一」,國民生產毛額的大餅長得不夠大,每個人可以分到的也就不夠多,沒有餘錢擴大消費的影響,於是物價不漲。然而,若大家都死死看緊荷包,通縮就可能近在眼前。
也因此,以力圖擺脫通縮漩渦為主軸的日本「安倍經濟學」,雖以擴大財政支出、設定百分之二通膨目標、經濟結構改革等三大措施全力推動,但安倍三箭實施一年多來,日本通膨率雖因日圓大幅貶值導致進口能源價格劇漲而上升,但並未引發通膨、景氣間的正向循環,關鍵即在於安倍首相期待的「工資驚奇」尚未出現。上周松下、日立等六大日企終於宣布調漲薪資,此帶頭效應能否持續擴散,也就格外引人注意。
從政策角度而言,對物價情勢的不同預期,會引導出不同的結論。若確有通縮之虞,降息、擴大公共支出等是常見的政策手段,儘管其有效性多半不符期待;反之則應升息、減支。只是,以當前的物價情勢,政府保持政策關注即可,不宜輕舉妄動。畢竟,物價的形成是複雜的經濟現象,包括氣候變化、油電價格制度、國際情勢及資產價格波動等因素均牽涉其中,除了特定物資的供需調節,不可輕舉妄動。在這場通縮抑或通膨的矛盾預期中,真正該要面對的課題是如何有效提升薪資。試想,若薪資真的漲了,通縮自會遠離,通膨又何足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