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要勇敢砸錢買未來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3.04

雪梨召開的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上周落幕,會後公報提出了全球成長計畫,希望在五年內,能夠因此計畫額外增加G20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2兆美元,要用什麼方法來達成呢?看來看去主要還是貨幣及金融政策,主張美國貨幣量化寬鬆(QE)政策放緩退場步調;歐洲央行需擴大寬鬆力道,以防通縮;日本若通膨目標進展停滯,應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

現在美歐日的奇特現象,便是以民生消費為主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延續去年超低成長現象,1月份美國、歐元區分別只成長1.6%、0.7%,日本核心CPI雖然達1.3%,但消費稅調升在即,影響難料,這也反映出全球工業生產低迷現象;但另方面,資產性投資商品價格則持續挺升,美國1月份新屋銷售,創了近五年來新高,股市標普500指數上周三再度刷新歷史紀錄,而歐洲德、英、法及日本股市,也都維持高檔或創新高。這種實質消費沒增加多少,但錢進資產性市場,卻成為先進經濟體的共同現象,如今,美國QE已必然退場,只是速度快慢而已,因此,G20財長及國際貨幣基金(IMF)才大聲疾呼其他國家再印鈔票。

只是這樣持續印鈔,到底對實質消費增加能有多大效果?恐怕有限。倘若,我們把經濟活動參與者分成政府、企業及民眾三方,目前政府是最窮方,不僅欠債最多,也無現金流;民眾有些因為失業或薪資不漲而成為窮者,另有些因為擔心資產價格上漲,只好把現金投入競逐資產,也成為消費力的弱者;而最後這些印出來的鈔票大都集中在企業端,而這些企業端在超級低資金成本下,不斷尋求投資機會,推出一代又一代不見得需要的商品,說是要創造有效需求,但實則結果是浪費再浪費

不僅如此,以美國企業為主的大併購金錢遊戲已開始,先前包括蘋果電腦(Apple)、微軟、Google,甚至中國聯想,只是針對自身技術不足而併購,有些規模雖不小,但大都只有幾十億美元,不過,日前臉書(Facebook)收購WhatsApp金額卻一舉衝上190億美元;而日前才傳出Apple與特斯拉(Tesla)CEO密會,結果股價飆上248美元,市值300億美元。這些併購,當然不會僅止於此,目前全美非金融企業有超過1.5兆美元的總現金資產等著運用,Apple手上有1,600億美元,微軟有近800億美元,Google也有500億美元,這些CEO不趁現金多股市夯時,發動併購,更待何時?因此,情勢很清楚,併購潮才剛開始。

轉回亞洲及台灣,倘若不跟進貨幣寬鬆,企業就等著被宰割,形成囚犯困境現象。但問題是,錢撒下去並不表示企業就有能力,或知道如何運用資金打仗及布局。

在台灣,1月份貨幣供給M1B成長創三年多來新高,而建築融資、房貸餘額也雙雙創新高,分別超過新台幣1.5兆及5.6兆元,因此,當然也會有希望升息抑制房價的聲音,但問題是此時此刻,倘若以升息打掉房價平抑泡沫,將造成政府付息成本增加,民眾及企業資產縮水,甚至產生通縮現象,對於已經低迷的台灣經濟,怎麼看都不是好主意。

因此,做法上,應該將資金導引到科技或生產性事業上才是,也就是,鼓勵企業利用豐沛的資金購買未來,包括專利、人才及設備,花了錢是否就能買到未來?誰也說不準,但可以確定的是,現在不花錢,說買貴或嫌貴,沒有動作就等著被淘汰,我們要再提醒,至少在幾年內,錢是最廉價的資源,不花掉換得未來關鍵要素,更待何時?目前國內金融併購喊得震天響,但併購動作倘若跨不出國門,如何打亞洲盃?至於台灣最該整併洗牌的資通訊(ICT)大型企業,就別說了,早與國際主流趨勢脫隊了還不自知。

 

這篇社論建構在資本主義的思維下,資本主義的終點就是貧富差距持續的擴大。在台灣,企業的獲利員工無法分享,從2000年以後,員工薪資幾乎呈現停滯,而企業的獲利卻不斷地累積。許多的老闆等到公司上市後,賣股票、換現金、炒地皮,難怪科斯托蘭尼會說,有三種迅速致富的可能:1. 透過帶來財富的婚姻(找個非常有錢的人結婚);2. 透過幸運的商業點子(印股票、換鈔票);3. 透過投機。您想用哪一種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股市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