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實踐者 腳踏文理多條船

聯合報記者李昭安/台北報導   2013.09.02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同學不僅要了解這兩句詩的文學意義,更要搞懂背後的物理意涵。」政大講座教授錢致榕舉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例,告訴台下六十多名學生,學習不是死讀書,要會反思,「因為我們教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求學問的態度和方法」。

有感於台灣現行教育多數學生即使上大學還是只會考試、不知變通,且畢業後常不知何去何從。國內包括東海、清大、政大等大學近年引入西方的「博雅教育」,強調透過強化文學、物理、歷史、微積分等文理基礎課程,協助學生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年多前,政大費一番工夫,找了當初協助創立香港科技大學並擔任創校副校長的錢致榕到政大,藉由推動博雅學程,進行「人才培養實驗」,希望培養出兼顧文理的多元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想替畢業生的「就業迷航」尋找藥方。

選修「博雅書院」學程的政大生,須先通過面試,且大一、大二要修完日常物理、幾何與天文、世界文明與歷史思維等廿學分的課程。而且「一定要住校」,回宿舍後仍要進行小組提問、討論,推行「離開教室後還要繼續學習」。大三、大四的學長姊,則可申請繼續在書院擔任課程助教。

四年來,政大培養出近百位博雅教育實踐者;七月間,首次有博雅書院畢業的學生離開政大。錢致榕欣慰地說,從學生談吐就可看出他們和其他學生「不太一樣」。

剛升政大法律系四年級的吳家欣說:「博雅教育要訓練的人才,不只是傳統腳跨兩個領域的『π型人才』,更是跨越多元領域的『梳型人才』。」他表示,一旦學生把自己調整為像梳子一樣、有很多隻腳,就能跨足而立、多元發展。

這樣的學習模式,提醒吳家欣學習時不能「偏食」,也不能將知識斷然二分,應該跨越知識間的藩籬,將知識融會貫通、有效整合。例如突然發生地震,就要假設身為政府官員,「該掌握哪些科學數據?怎麼危機處理?如何安撫人心?」

辦學四年,錢致榕發現,博雅書院不該只是「以台北為中心的菁英教育」,應該更全面性招收不同地區、不同階級學生。因此今年招生便放寬地區及成績限制,希望招攬更多弱勢、貧困生,增加博雅成員多元性。

但此同時,錢致榕也強調,博雅教育對學生「自學」要求非常高,修一堂一小時的課,一周至少就要花兩小時自修。「如果學生沒學好我還讓他及格,就違反了博雅的精神。」博雅的「雅」是絕對標準,不是相對標準,「在我們班上拿到八十分,在哈佛大學也應該可以拿到八十分」。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榮譽書院長劉炯朗認為,博雅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學內容,而是培養讀書習慣、方法及態度。他指出,教學內容只是載具,重點是讓學生發現讀書的快樂。他強調,受過博雅教育的學生未必要拿證書,因為他們的談吐與態度,「本身就是證書」。

 

博雅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學內容,而是培養讀書習慣、方法及態度。

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達到終生學習。

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內化成真正的學問。

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才能更上層樓精益求精。

除此之外,大學在培養學生什麼價值呢?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