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與公共支出,那個有效?

【經濟日報╱社論】   2013.09.01

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上周在一項研討會指出,歐、美啟動貨幣量化寬鬆(QE),將利率降到歷年新低,卻未能挽救經濟,問題出在歐美重蹈日本經驗覆轍,國家陷入「資產負債表式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並認為唯有擴大政府財政支出,才能解決問題。 

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式衰退理論」,是指當企業因為某種原因造成「資產」價值大幅縮水時,因為債務沒有減少,企業為了平衡資產負債表,會優先將手上的現金拿去還債。因此,即使利率再低,企業也不會借錢(增加債務)擴大支出或投資,企業的營運模式會由利潤極大化,轉為追求債務極小化的保守作為;當大家都這麼做的時候,貨幣乘數效果便幾乎不存在,所有的錢都卡在銀行,以致寬鬆的貨幣政策(單純調降利率)無效,必須運用財政政策救經濟,由政府將銀行裡的資金借出來,透過增加公共支出穩定經濟。

辜朝明特別以美國為例,其2013年基礎貨幣與2008年8月相較,膨脹為原來的3.97倍,但同期間貨幣供給M2僅是原來的1.39倍,銀行借貸額甚至只及原有水準的99%。 

隨著美國QE退場時程的明朗化,這項政策勢將面臨歷史功過的評價,但QE是否真的無效,則應視其被期待的效益為何而定。從現有指標表現來看,QE對於實質面失業率的改善程度並不顯著;但從支撐美國股市及房地產市場的角色評述,QE應算發揮相當作用,尤其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認為,美國經濟崩盤,起因於房地產,必須讓房地產先回軌道,經濟才能復甦;即使依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理論來看,股市、房市的復甦,也正是快速修復或平衡民眾及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重要手段。 

簡單來說,要平衡資產與負債的落差,美國主要是利用QE擴張貨幣供給,填補價格崩跌造成的資產減損日本企業則是以降低負債,縮小與資產間的缺口,一則相對積極,一則保守,這也是日本經濟不振一拖20幾年,美國卻有可能在六、七年間復甦。不過,無論是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或超級QE,其在誘發企業投資未來的效果上,的確有限。 

但公共支出就有效嗎?以日本為例,過去20幾年來,在民眾及企業資產大幅縮水、資產負債表惡化、支出保守的情況下,維持高水準的公共支出,確實在支撐日本總體經濟的運行上功不可沒。

不過,鉅額的公共支出並沒有替日本經濟注入內生成長的活水,以致政府必須不斷借錢,才能不斷花錢,導致負債比率快速攀高,已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倍。顯然,這也非長久之計。 

經濟學凱因斯學說之所以偏好財政政策,主要認為財政支出可產生需求乘數效果,促進短期GDP成長,支出項目內容則非重點。但內生成長模型能夠支持公共建設的假設,則是公共建設可以提供額外商業便利,進而帶動投資增加,展現內生成長效果。也就是說,凱因斯學說著重於政府支出規模所產生的總體乘數效果,但內生成長模型則關注於能提振企業投資意願的公共支出。

就台灣現況而言,國內民眾及企業並未產生資產大幅減損的現象,在理論上沒有修補或平衡資產負債表的急迫性;再依經濟成長表現來看,雖勉力「保二」,但似乎也還不到需要以公共支出支撐經濟成長數據的程度。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台灣企業投資成長低迷,並有長期化趨勢,此一問題如不積極處理,久之若形成結構性問題,台灣就有可能陷入經濟長期低度成長的局面。

因此,目前問題不在透過公共支出提振短期景氣,而在透過公共建設,誘使民眾及企業願意拿錢或借錢投資,以突破長期投資弱化的困境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