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路 瑞士學子14歲就開始找
聯合報/特派記者蕭白雪、曾學仁/瑞士報導、攝影 2013.08.27
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1067&pno=0
教師出身的瑞士聯邦女議員瑪麗安.史特夫(Marianne Streiff)談起瑞士教育制度之所以被視為成功模式,重點在不要存有「唯有讀大學才有出路」的想法,她說,即使職校學徒,每個關卡都要經嚴格考核,讓每個學生清楚自己知道未來要作什麼。只要有心學,永遠有再進修機會。
史特夫親自帶著聯合報系採訪團隊進入伯恩市區附近一間汽車零件廠內的職訓中心,看著十六、七歲的年輕臉龐在工廠裡跟著師傅,用雙手操作機器、作出一個又一個銷售到各大知名汽車製造廠的零件。
史特夫說,很多國家的學生實習也會到工廠,但多數國家常認為那是成績不好的學生才會做的選擇;在瑞士,「聰明、才智高的人,也有很多人選擇技職訓練」,這就是瑞士教育成功模式。
史特夫解釋說,瑞士對於學生品質的要求非常高,不管是當技職學徒或讀大學,都要經過考試;每個關卡都要卡得很緊,才能訓練出高素質的人力。
瑞士青年失業率低,史特夫認為,因為教育系統有計畫的讓每個人從小找到自己未來方向。她表示,從七年級開始,老師會開始介紹各種不同行業,也會安排學生到各行各業參觀,讓學生了解各種職業實際上在作些什麼。
有些人到十四、五歲還不清楚未來想作什麼,每個地區都設有諮詢專家,協助年輕人找出適合自己性向的職業;透過提早訓練,讓每個人一進入社會,不會還有不知該找什麼工作的茫然感。
史特夫更談到,只要願意學習,國家隨時提供再進修的機會。她舉自己的女婿為例,年輕時選擇念技職學校,當了多年技工,但透過不斷學習新技術、新理論,後來深入研究醫學儀器領域,最後還拿到博士學位。
史特夫說,瑞士的議員們對於教育幾乎都有高度共識,很少有人會要求刪減預算,議員們都清楚,投資教育對國家是件重要大事。除了政府預算外,企業要人才,也要付費,包括提供學生實習機會與師傅,或是出資由博士生的研究。政府與企業的合作,讓瑞士教育經費充裕不匱乏。
瑞士是用壓力來要求品質,台灣用馬虎來追求數量!?
瑞士重自由發展,台灣教育填鴨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