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金融風暴風雨欲來?所言或過重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by ritawing on 2013/08/22
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縮手的傳言不斷,加上新興亞洲經濟成長率不如預期,亞洲股匯市本波成空方狙擊目標,市場甚至憂心,新一波的亞洲金融風暴風雨欲來。事實上,相較於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代,現階段多數亞洲央行的風險承受力都已非昔日吳下阿蒙,或許QE退場的短期衝擊難免,但應也不致如空方所言將成為系統性的風暴。
自從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今年5、6月首度釋出QE最快9月可能縮減買債規模以來,市場對QE退場的疑慮就揮之不去,最新美國時間周三結束的聯準會貨幣政策會議,雖重申經濟好轉就減碼QE的立場,但對於「經濟好轉」的定義卻讓市場各自表述,且多位FED官員對經濟成長加速的信心已不如6月強烈。
惟即便如此,市場近期對於「QE減碼」的反應已如哈利波特中的佛地魔,不用講明也令人不寒而慄,造成指標美國10年、30年公債殖利率全數飆漲,紛紛創下超過兩年新高,美股也應聲重挫。
這樣的氛圍,對於新興亞洲影響不小,加上近期包括泰國、印尼及馬來西亞紛紛下修經濟成長率,主要來自疲弱的出口,且在熱錢退出的疑慮下,印度盧比帶頭狂貶,近日兌美元挫至64的歷史新低,印尼盾今年以來貶幅也已超過8%,貶幅緊追在盧比的13%之後,跌至四年新低。
為防止熱錢退出的效應,「雙印」政策近期紛紛祭出救市方案,印度央行宣布將斥資12億美元,買進長天期公債,避免殖利率飆升,並限制境內個人及企業海外轉移資本,市場卻不買單;而印尼政府則預告周五將公布經濟穩定措施。不過就股匯市的反應看來,印尼股匯也頂多只是跌深後的反彈。
事實上,印度股匯市會顯得這麼不堪一擊,與其經濟體的特性有很大關係。過去很多人會將中國及印度作為新興市場兩大龍頭互相比較,相同的是兩者都有龐大的內需市場,且這幾年都透過政府加碼基礎建設,刺激經濟成長。不同的是,中國偏向計畫性經濟,對外來資本多所管制,印度則偏向資本經濟,資本管制較為寬鬆,也因此,印度因西方經濟助漲助跌的特性,也與中國迥異,在此波脫下全球低利資本移入的美麗外衣後,通膨與財政赤字的長期問題,就重新被凸顯。
印度為首的新興亞洲經濟面臨調整,恐已是不能避免的事實,但對於鄰近的亞洲國家來說,此波調整究竟定位在個別國家的經濟問題?還是亞洲區的金融風暴?差異就很大。
近期很多言論甚至將此波熱錢退場的結論,與1997年金融風暴相比,當然就當前經濟而言,美國QE的縮手與東協「10+3」之首的中國經濟放緩,對於新興亞洲的經濟前景都不利,且可能加速資金的出走,不過好的是,相對於1997年期間,亞洲央行歷經前次的教訓及這幾年的經濟增長,都累積了相當的外匯存底,且外債都降至近年新低,外匯部位支應短期借款綽綽有餘,在動盪時期的風險承受力也遠較十多年前為高,這也成為抵擋空方言論的最佳工具。
而對於台灣來說,此波股市的回測年線,亞股的弱勢當然難以置身其外,不過既然此波修正來自外資出走,就回歸外資動向來看,首先以匯市來說,相較於雙印貨幣的狂貶,台幣兌美元還在一年均值附近的30元遊走,即便外資連五天賣超,金額都還不見單日狂賣百億元以上的失控。
不過,要強調的是,既然此波亞股處修正潮,台灣要在其中完全不受影響,機率幾近於零,但從台灣高額的外匯存底及匯率相對穩定來看,所受的衝擊應該小於其他新興亞洲國家,只是投資人要小心的是,QE縮手後等於剝下過去幾年低利資產膨脹的假象,哪些資產只是熱錢無處去的短暫停留之處?哪些又真有背後實質支撐?都將在照妖鏡前被打回原形,得重新檢視。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Blog/BlogArticleViewer.aspx?a=09a03094-02b4-4eb1-8982-000000020237#ixzz2cs3WBMvE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美元指數
資金流出美國
台幣兌美元
〈外資流出〉 與 〈美元基金及債券贖回〉 抵銷
歐元兌換美元
錢進歐洲
歐美8月PMI意外報喜
工商時報 記者吳慧珍/綜合外電報導 2013.08.23

歐美製造業PMI走勢
市調機構Markit周四發布8月歐美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雙雙報喜,美國PMI在聘僱與新訂單大幅改善下,攀上5個月新高。隨著歐洲經濟掙脫衰退及德國出口需求增溫,歐元區PMI連續2個月擴張,並激升到26個月高點。
受到製造業景氣復甦意外強勁激勵,歐美股市同步擺脫近期連跌低潮,歐股主要指數均大漲逾1%,德國股市更勁揚1.5%,美股3大指數早盤跟著開小高盤,標普5百指數上漲0.5%。
美國8月製造業PMI初值,從7月終值53.7上揚到53.9,達到今年3月來最高點。
就分項指標而言,美8月新訂單與聘僱指數進步尤多。新訂單指數自7月的55.5走揚至56.4,創7個月新高,且連續4個月上升﹔聘僱指數由7月的53走升到53.2,Markit表示增聘人手意味工作量增加。
Markit報告指出,8月份製造業接獲大量新訂單,許多業者將此歸因於需求擴大及爭取到新客戶。
Markit也於稍早公布,涵蓋服務業與製造業的8月歐元區綜合PMI,由7月50.5爬升至51.7,是2011年6月以來最高點,此數值遠優於路透調查預估的中值50.9。7月綜合PMI係18個月來首度跨過50點擴張門檻。
8月歐元區製造業PMI,從7月50.3揚升至51.3,觸及26個月高點。服務業PMI自7月49.8攀升到51,登上24個月高點,也是去年初以來首見擴張。
Markit表示,從最新綜合PMI數值推測,歐元區第3季經濟可望有0.2%到0.3%成長率,與路透本月初調查預估本季GDP擴增0.2%大致相符。歐元區第2季終結連6季衰退,GDP由負轉正成長0.3%。
Markit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森指出,周四PMI報告反映出歐元區復甦動能持續增強,「目前看來,第3季經濟可望繳出繼2011年春季之後最佳季度表現。」
他提及,歐元區商業活動轉強主要靠德國的拉抬,該歐洲經濟龍頭受惠於內需及出口加溫,8月PMI又見勁揚。然第2大經濟體法國內需不振下,能否恢復成長續航力仍是問號。
德國8月綜合PMI由7月的52.1躍升為53.4,法國卻由7月的49.1下滑到47.9。
Fed態度混沌 雙印匯率續貶
工商時報 記者 李鐏龍/綜合外電報導 2013.08.23

今年以來印尼盾匯率走勢


美國聯準會(Fed)周三公布上次(7月30日到31日)決策會議的紀錄,顯示對於應否、或何時收縮振興措施,決策委員仍無定論。不過有分析師認為,市場現偏向預期9月是縮減購債的起跑點,而會議紀錄也顯示可能如此。
會議紀錄未能減輕預期聯準會將提前回收寬鬆的心理,周三壓抑美債下跌,美股震盪加劇收黑及美元走升,周四持續衝擊亞洲,印度、印尼這「雙印市場」尤其首當其衝。
周四印度盧比續弱,盤中對美元創下65.62盧比的紀錄新低,今年貶幅已達16%。周四印尼盾對美元也創下10,826盾的09年4月以來新低,印尼股市更陷入空頭市場,指標指數重挫1.1%及收創波段新低,較3個月前的高檔已回跌20%。
Fed會議紀錄指出,7月底的會議中,聯準會決策單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12位決策委員,幾乎全都同意還不到改變聯準會振興措施的適當時機。
會中有些委員認為聯準會很快就將「或多或少」減緩購債的步調,有些委員則強調耐心及應評估更多關於經濟的資訊,再決定是否改變收購資產的步調。
會議紀錄顯示,聯準會任何收回寬鬆的決策,將取決於美國經濟表現。這更凸顯後續經濟數據的影響性,特別是9月6日出爐的8月份就業報告。
熱錢撤離 亞幣掀貶值潮
美國聯準會(Fed)即將於9月減碼寬鬆的疑慮持續發酵,加上亞洲經濟顯露疲態、逐漸喪失全球成長引擎地位,全球資金正大舉撤離亞洲、回流美國市場,掀起印度盧比、印尼盾等亞洲貨幣的貶值潮。
Fed今年透露縮減量化寬鬆(QE)措施以來,過去四年湧入新興市場的3.9兆美元資金開始大轉向。鑒於近來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經濟轉強,分析師普遍預期Fed即將在9月宣布開始放慢購債速度。

同時,亞洲市場正籠罩陰霾。流動性緊縮加上中國成長減緩、遏止商品和產品需求,進一步加重新興股市賣壓,流入新興市場的資金也轉向逐漸復甦的歐、美地區。
印度盧比兌美元20日繼續下探歷史新低;印尼經常帳赤字創新高,拖累印尼盾貶至四年低點;泰國陷入景氣衰退;中國銀行業壞帳持續增加;馬來西亞GDP成長率可能連續兩季低於5%。
倫敦避險基金SLJ Macro Partners共同創辦人任永力說:「新興市場正處在風暴中心,這場風暴兩年前席捲歐洲,四年前重創美國。這次對亞洲可能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貝萊德(BlackRock)投資公司,今年前七個月流入已開發市場指數股票型基金(ETF)的資金達1,556億美元,其中流入北美地區的金額達1,024億美元,占65.8%。相形之下,新興市場ETF失血76億美元。
印度政府正力挽盧比頹勢,並設法吸引資金流入,填補空前的經常帳赤字與重振成長。自今年3月至今盧比兌美元重貶近14%,20日盤中一度大跌1.57%至64.12盧比,改寫空前新低紀錄,瑞銀甚至預測將續貶至70盧比。
泰國上季陷入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首見的衰退,促使政府下修今年成長預測。
新加坡凱投宏觀公司(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克里斯托.陳(音譯)指出,泰國民間部門信貸占GDP比率近來大幅攀升,引發金融穩定疑慮。
台灣上周下修今年成長和出口預測,並表示下半年全球前景較5月惡化。
【2013/08/21 經濟日報】
心得:
印尼、菲律賓、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股市,從2008年起,已經走了五年的多頭,最近股匯雙雙產生重挫的現象。是中場休息?還是散場的宴席?
亞洲貨幣的貶值意味著資金的流出,台灣是否能倖免於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