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晚報╱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 2013.07.28
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于國華上午在青年政策論壇上表示,高等教育普及化,讓「自願失業者」增加,大學生畢業後不願做比較低階的工作,只好去念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更不想做低階的工作,只好去念博士班。過去有如生產線般培育人才方式,已經趕不上社會變遷的腳步。
教育部舉辦102年青年政策論壇,今天在台北科技大學進行北區地方論壇,200多名來自北部各大專院校青年齊聚一堂,上午由學者針對學用落差發表演說,並和學生進行討論。
于國華表示,學用落差不能直接等於教育問題,社會上許多問題談到最後,都會被歸因為教育問題。但教育不單只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功能一樣重要。他直指,許多大學生畢業後不願做比較低階的工作,只好去念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更不想做低階的工作,又去念博士班,高等教育普及化,反而讓自願失業者增加。
于國華指出,過去大學培育人才就像生產線般,社會上需要醫師,大學就成立醫學系,畢業後送到醫院看診;當社會上需要電機工程師,大學電機系就生產出許多工程師。但隨著社會變遷速度越來越快,工業時代生產線般的邏輯,已經無法應付人才培育需求。他比喻,現代人喜歡更換不同款式的車子,沒有一家車廠會只推出一種車款。
于國華說,人類平均壽命一直延長,少子化讓繳稅的人越來越少,下一代年輕人退休年齡將不斷往後。假如從25歲邁入職場到75歲才退休,年輕人必須思考,有什麼工作可以持續50年都能保持興趣與競爭力,足以換取謀生所得。
于國華也告訴現場學生,創新時代下每個人至少得擁有20種興趣,網路上一段影片、報紙上一篇文章,都是容易取得的學習資源。關鍵在學習者心中必須存有問題與學習動機。
全文網址: 大學老師:高教普及 自願失業變多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057729.shtml#ixzz2aKJWSVVO
國內的教育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有讓孩子去思考,他們想要的未來生活。
造就「大學生畢業後不願做比較低階的工作,只好去念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更不想做低階的工作,又去念博士班,高等教育普及化,反而讓自願失業者增加。」
「死讀書、拼升學」
孩子沒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興趣、專長,以及未來的工作。
念高中是為了念大學,念大學是為了念碩士,念碩士是為了念博士,不知為什麼的,就念完了博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