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大陸經濟「新宏觀調控」的衝擊

工商時報    社論    2013-07-03

中國大陸銀行體系六月意外發生「錢荒」,凸顯李克強領導的國務院,已經展開新的總體經濟調控;同時,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談到選人用人考核標準時強調:「再也不能簡單以GDP增長來論英雄了」,更凸顯習李新政府接班之後的政策方向。總結來說,大陸寬鬆貨幣、刺激政策的時代,已經過去。

未來三個月,關於「新宏觀調控」的具體政策將會逐一出台。其中,七月中旬國務院舉行的年中經濟形勢分析會,將會定調下半年經濟調控的路徑,揭露結構性調控的全面架構;接著,九月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會議,亦將積極擬定關於經濟結構改革、城鎮化等社會、政治層面的改革方案。九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拍板之後,習李體制第一個五年任期的重大政策方向,也將正式定案。

大陸經過十餘年迅猛的經濟成長,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貨幣增速不斷加快,金融資產的增速遠遠超出實體經濟的增長,人民幣貨幣供給額M2餘額達到104兆元人民幣,存量超英趕美。若以貨幣供給額與GDP的比率,也遠遠超過所有工業國家,都是世界第一。

長時間累積了高槓桿率、高金融風險的因素,成為習近平與李克強上台之後,首先必須面對的挑戰。我們觀察到,李克強採取正面迎戰的做法,利用六月底所有銀行、國企與上市公司依法進行半年報結算的關卡,傳達了「調結構」的明確方向,正式終結多年來不斷放水、刺激的寬鬆政策。

從六月下旬大陸人民銀行、銀監會以及國務院相繼釋出的重大訊息中,可以發現大陸決策當局已經啟動「資金重分配」的行動。銀監會與人民銀行都強調,大陸金融市場整體的資金水位仍然豐沛,只是大量資金囤積在房地產、地方債、影子銀行、理財商品等領域,政策上已經決定,要將資金從這些無法產生效益的區塊,引導到實體經濟、中小企業、零售商業等領域。六月下旬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已經傳達明確的政策訊息。

不過,由於大陸金融機構長期將資金投注於房地產與地方政府債券等區塊,在「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個別銀行的資金配置必然面臨強烈的收放壓力,也就是必須先對金融配置不佳的區塊進行緊縮,回收資金,並且確保銀行本身財務體質不會遭到過大負面衝擊,然後才會將回收資金再配置到更需要的領域。

特別是中央銀行明確表達非必要時不會挹注銀行體系資金的政策,在此態度下,未來幾個月銀行進行金融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必然面臨先緊後鬆,緊縮為常態、寬鬆為例外的趨勢。尤其是大陸銀行多年以來已經習慣極度寬鬆的貨幣環境,需要時間重新調整放款人員心態、內部授信機制、部門資源重組,乃至對於必須收縮的區塊必然發生逾期放款升高時,擴大催收機制。

因此我們可以估算,只要國務院「優化金融配置」的貨幣政策方向不變,今年下半年大陸整體市場的資金,將會持續緊縮。這是自90年代朱鎔基總理曾經緊抓信貸,進行嚴厲宏觀調控之後,大陸十餘年來未曾有過的經驗。「新宏觀調控」對於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衝擊,乃至對於台灣經濟發展的連帶影響,值得我方政府與企業界深度評估,及早因應。

從目前官方陸續發布的政策講話中,也可看出這次的調控,仍然緊緊圍繞在「穩增長、調結構」的主軸進行,目的是要淘汰產能過剩的行業,逼迫地方政府不能再搞好大喜功、效益低落的政績工程,並且將虛擬的票據融資泡沫從銀行體系擠出。

另一方面,國務院也已經提出應該獲得「優化配置」的產業區塊,主要有先進技術的製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攸關就業人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肩負經濟結構轉型領頭羊任務的服務業,以及大陸最重視的「三農」行業、中小型以及微型企業、進行海外購併的企業、拉動消費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

習近平、李克強的「新宏觀調控」,與傳統貨幣緊縮的宏觀調控不同。雖然短期都會產生市場資金緊縮的效應,惟新宏觀調控顯然更著重於「產業結構轉型」,乃是一個短空長多,有利於長期穩健發展的重大政策。當然,大陸龐大的經濟規模猶如航空母艦率領的艦隊,不可能在一夕之間立即轉向,調整期間的陣痛也不會輕鬆,不過我們聽到大陸吹出響亮的改革號角,也應該及早擬定對策,並且積極投入能夠獲得優化配置的產業區塊,確保台商與台灣企業在新宏觀調控中,取得優勢的競爭地位。

 


~~中華民國政府也應該具有「宏觀的視野」,否則台灣被「邊緣化」將更加明顯。

此外,個人認為台灣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把考上前幾志願(建中、北一女、台大等名校)當作是教育目標,也引導出了「填鴨教育」。這個問題就跟把GDP當作是經濟成長的目標一樣,我們更應該去探討學習內容與內涵,回歸教育的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賢哥不錯 的頭像
    賢哥不錯

    談股論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