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大餅 勞工沒吃到

【經濟日報╱記者鄭杰/台北報導】 2014.05.25

依主計總處統計,近20年來,企業盈餘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穩步攀升,勞工薪資比重卻一路下滑,薪資長年凍漲甚至倒退,勞工收入與經濟成長明顯脫勾,經濟成長果實看得到卻吃不到。

GDP分配面近20年成長率2014.05.25  圖/經濟日報提供

主計總處官員指出,受僱人員報酬占比下滑有多重因素,主要原因在於近年來產業大量外移,就業機會移轉至海外,降低國內就業機會,影響整體受僱人員的報酬。

主計總處官員不諱言目前國內的確存在資本分配不均問題,且數十年來狀況逐漸惡化。

這名官員說,要如何扭轉這樣的現象,需仰賴政府政策引導,建立機制改善。

GDP分配面結構共分四大項目,分別為間接稅淨額、固定資本消耗、受僱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其中受僱人員報酬代表的就是勞工獲得的報酬總額,營業盈餘則包含租金、利息、股利及保留盈餘,背後受益者就是企業大股東。

GDP分配面近20年變化2014.05.25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在90年代前期,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均逾五成,也就是經濟成長這塊大餅勞工至少可以吃到一半,然而1996年以後,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再也跨不過五成關卡,長期趨勢一路下滑。2012年僅剩46.1%。

相較之下,企業的營業盈餘占GDP比重卻由1992年歷史低點的29.3%,逐步向上攀升,占比維持三成之上,2012年是32.98%。

兩相對照,這20年來,受僱人員報酬占比共下滑5.5個百分點,營業盈餘卻增加了3.7個百分點,意思就是,每年經濟成長果實越來越多是落入企業大股東的口袋,而非受薪階層,亦即少數人享有了多數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若以實質金額計算,台灣過去20年來,國內生產毛額由5.5兆成長至14兆,成長2.55倍,但受僱人員報酬總額卻只成長2.27倍,顯然低於經濟成長腳步。

但同樣20年,企業營業盈餘卻是由1.6兆增至4.6兆,增加2.86倍,成長率勝過經濟成長,這代表企業不是沒能力替勞工加薪,而是沒有意願加薪。

 

學者建言/健全財政 企業不加薪就加稅

【經濟日報╱記者鄭杰/台北報導】   2014.05.25

針對台灣GDP分布不均,甚至日益惡化,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建甫認為,這樣的扭曲現象要靠政府利用賦稅政策導正,刺激市場,引導企業加薪,並將企業盈餘分配至員工身上。他建議,從提高營業稅著手,稅率從5%提高到6%。

林建甫指出,受僱人員薪資占GDP比重逐步下滑,營業盈餘卻穩健攀升,是台灣長久以來為人詬病的問題,這代表台灣社會經濟分配上有很大問題。

他認為,政府應以賦稅政策導正此問題,他認同新北市長朱立倫日前提出「企業不加薪就繳稅」的概念,甚至認為台灣應該要提高加值型營業稅帶動正向循環,提升整體勞工薪資。

林建甫指出,台灣當前加值型營業稅只有5%,與國際許多國家相較偏低,有調整空間,若能增加1個百分點,政府就能增加約500億元稅收,比稅改方案更省事,對改善政府財政能發揮很大的幫助。

林建甫認為,一旦政府財政改善,就有財源替公務人員調薪,進一步發揮比價效應,啟動正向循環,帶動勞動市場整體薪資上揚,國際上已有許多這樣的作法。若只要求調整基本薪資,對於提升整體薪資助益不大。

另外,他認為,勞資雙方都需要調整彼此相處心態。普遍來說,當前勞資關係不緊密。

 

官員把脈/遏止分配惡化 要靠稅改

【經濟日報╱記者鄭杰/台北報導】 2014.05.25

台灣經濟所得分配逐年惡化,所得分配不均問題,造成台灣社會一般受薪階層嚴重的剝奪感,長期累積下來,成為台灣社會不滿情緒的最主要原因。國發會高層表示,解決之道無他,惟有「稅改」。

國發會高層指出,過去台灣企業長期受到政府租稅減免優惠,對於台灣社會、大眾還抱有需要回饋的心態,但現在這些租稅優惠漸減少,企業心態已變成只要繳交僅17%的營所稅,就算盡了責任,不想也不願意再對勞工或社會多付出。

他指出,生意人在商言商,追求的還是利潤,若稅制結構沒有設計任何誘因或壓力,迫使企業回饋或加重分配所得,那麼企業自然就不會主動付出。面對這樣的狀況,道德勸說是無效的,也不看好勞工團體抗議或施壓能對資方造成實質壓力,進而改善分配不均問題。

究其根本,須靠重新設計租稅結構來改善分配惡化問題,且需要完善配套,讓此套稅制成為可以長久執行的政策,而非一次性因應個案調整的政策。

但他坦言,稅制改革絕對是吃力不討好,麻煩又容易得罪人,無論金額大小,沒有人喜歡錢從自己口袋被拿出來,也因此到目前為止,政府部門尚未研議過從此方面切入解決分配問題。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