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島危機:承認爭議,始能擱置爭議

【聯合報╱社論】  2013-01-19

正當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進行東盟三國訪問,而被視為有策動「圍堵」中國大陸之意時;前首相鳩山由紀夫訪中,赴「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致哀,並表示由衷道歉。

正值釣島主權爭議急遽升溫之際,兩人的鮮明動作所反映的強烈反差顯示:日本公眾對如何處理中日關係及如何因應釣魚台危機,存有不同的立場;二人的表現,只是反映了民眾見解的差異。

例如,以石原慎太郎為代表的極右翼,主張以廢除《和平憲法》,製造原子彈來對付中國;但也有大江健三郎主張,日本政府應停止「領土爭議問題不存在」的虛構認知;而村上春樹也說:「領土狂熱,猶如劣酒;醒後頭痛,一無所有。」在這種分歧的民意中,政治人物的抉擇與領導就更為重要。

畢竟,中日兩國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如今面對釣島事件,即使日本的民意以右傾為主流,但如鳩山、大江及村上的思考亦必定存在於民間。日本的政治人物應當珍惜自由民主的思辨體制,來協助導正國民的認知;而不可利用民粹的氛圍煽風點火,將整個國家引致歧路危境。

因為,日本今日畢竟是一可以理性思辨的民主體制;如果將時間推到七、八十年前,日本就不具理性思辨的空間。此處要說的是,一九三○年代的日本侵華與一九四○年代的太平洋戰爭。

當年,日本在發動侵華、南進論、大東亞共榮圈及太平洋戰爭時,內部不是沒有議論,但在軍國體制下卻不具理性思辨的空間。軍部挾持內閣,內閣脅制天皇,天皇支持軍部,整個國家就踏上了不歸路。如今回視裕仁天皇事後評論首相近衛文麿:「毫無準備就帶領我們進入戰爭……一旦開戰了,就只能進行到底。」再看當時的原田熊雄評近衛文麿:「近衛首相像富士山,從遠望去很漂亮,但近看全是岩石,粗糙不堪……由這樣的人擔任首相,真是叫人寒心哪。」

那是一個不具理性思辨的年代,但今日卻是應當體現理性思辨的時代。日本的政治人物應當用民主來引導民眾的理性思維,而不是用民主來鼓動民眾的民粹情緒。

釣島事件的最佳對策即是「維持爭議狀態」,以徐圖和平解決,這是本報在此次釣島風潮中所寫的第一篇社論所持的觀點,現今亦作如是觀。其實,連美國亦稱,對釣島的主權不持立場,移交給日本的只是行政權或管理權。然而,安倍晉三首相卻說,日本對尖閣群島的主權無庸置疑,沒有談判餘地,也不會讓尖閣群島成為談判對象。此一立場,是在否定「維持爭議狀態」。

事實卻是,倘若安倍首相以「尖閣群島為日本領土」係理所當然之事,又為何承諾不在島上派駐公務員,難道不是因為「爭議狀態」?相對而言,北京方面稱「未穿越釣島領空,已是自我節制」,亦形同接受了「爭議狀態」。釣島未來的局面,應當即是維持在「日本不派駐公務員/北京不穿越領空」的雙方底線之間;在此種情勢下堅稱「釣島主權不容爭議」,這絕不是理性思考,而會不會又是一座可以遠觀不可近玩的富士山?

釣島問題已成僵局,亦成一觸即發的危局。相關各方,應當經由「承認爭議」,轉至「擱置爭議」。亦即不必用飛機、船艦的相互示威及試探,來維持此種「爭議狀態」;只須以政治領袖的言語或文字承認「爭議狀態」,即可免去用飛機船艦的成本與風險。

承認爭議,始能擱置爭議;不承認爭議,即不可能止息爭議,而必須用飛機、船艦來「維持爭議狀態」。在這一方面,安倍內閣應負較大的責任;因為,日本在釣島既已占有「實際管理」的優勢,若不承認「爭議狀態」,對手自然不能示弱,以免一棋失手,全盤皆輸。

對於台灣而言,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飛機、船艦,正在釣魚台「中華民國領海領空」上尬來尬去;我們不能只是「站高山看馬相踢」,而應為維持釣島的「和平爭議」出一些心力。

 


~~除非日本內部問題持續蔓延,否則日本已經實際擁有釣魚台(尖閣群島 )的行政權或管理權,無須製造爭端(台語稱為「舉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