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小學教改 才是12年國教主旋律
中國時報 林榮淑 2012-11-05
教育部聲稱準備了二十八年,已提出二十九個配套方案的十二年國教,後年正式上路。台灣的教育將邁入另一個新紀元。
教育是開發人類潛能發展與促進社會繁榮進步的原動力,亦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礎工作。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成為主導社會進步的希望工程。
何其有幸!台灣擁有世界少有的高入學率,碩博士滿街跑。然而,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步入衰退期,企業界慨歎無才可用,問題的根源,企業界直指教育制度生病了,學術界長年尊重美國價值,一味抄襲美國的制度,教改不合國情。
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十二年國教責無旁貸擔起扭轉此一沉痾重任,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性學習,欲達到人盡其才目的,治標治本應雙管齊下,從根部做起。小學教改也就是十二年國教的主戰場!小學教育改革就是十二年國教的主旋律!
所謂「主旋律」,就是時代的旋律。回溯二十世紀初,量子物理崛起,揭開了地球百花齊放、百鳥爭鳴的科學紀元。原子核的分裂、細胞核的分解,讓人們對物質和生命現象有了基本了解;電腦的發明,資訊時代的來臨,改變了所有產業和生活方式。
過去十年來所發現的科學知識量,比之前整個人類歷史的發現還來得多。新的科技知識每二年就會成長一倍。一個人一周所接觸的資訊量,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所能接觸到的量還要多。科學家預言,未來的地球將成為一個遍布網路的「智慧型星球」。知識的賞味有效期限愈來愈短,來源越來越廣。
過往,以傳授知識和技術為主的傳統學校,面臨極大衝擊;教育面臨空前的挑戰。科技的快速進步和知識的加倍累積,打破學校對學習的壟斷,改變學校在教育上的地位。套用現在最夯流行語,回不去了!
孩子不能再回到過去甜膩的、透明純淨的、田園牧歌的境地。孩子從小不應迴避生活的艱辛、苦澀、嚴峻、困難。教育不能粉飾現實,掩飾矛盾。孩子從小學習認識自己是誰,是首要也是終生不間斷的課題。國小教育啟蒙孩子們從認識自己出發,進而接納自己,耕耘、開發自己。學生從小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橘子和蘋果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它們各有滋味,它們各自成就自我價值。
政府提供多元教育,進行適性的潛能開發,學校裏每個生命體宛如蒼穹繁星一起發亮,誰也不會因為別人比自己更亮,而自慚形穢不敢發光。蘋果、橘子、芭樂…大家都發光,各有貢獻,各個都在自己的位置上自尊、自信、自強不息地發光發熱,彼此的光亮相互輝映,使得一些本來不很亮的星星增加亮度,誰又在乎誰讓誰變得更亮呢?
台灣教改多年,病灶依舊在,歸因傾斜在「制度」面的變革,基本理念沒有扎根,家長或是教育人員,往往心存「不變應萬變」心態。及將登場的十二年國教,盼能一洗過往惡名,扮演教改先鋒。能否奠下力挽台灣競爭力衰退狂瀾的堅實地基,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為北市湖田國小輔導/資源教師)
~~「制度」的改革流於「入學管道」的改變,細數「自願就學方案」、「廣設高中大學」、「高中職社區化」、「多元入學方案」都是企圖解決升學壓力的方案,然而台灣社會普遍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努力的準備考試,學習的目標是「第一志願」,國中考高中時是如此,高中考大學時亦是如此,等到大學畢業失去了目標只好再考研究所。這種缺乏主體的追求文憑,造就了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持續攀高,也造就了大學畢生業領22K的薪水。在學習的過程,應該多培養孩子的興趣,發展潛能,訓練專長。
對於專業,我們社會普遍的缺乏尊重。水電工是一種專業、水泥工是一種專業、廚師是一種專業、美髮師是一種專業....。專業不是用辛不辛苦來衡量,也不是薪水高低來衡量。然而,我們普遍的認為領高薪者代表成功,動動嘴巴就能賺錢是一種成功?
吳寶春在得獎之前,有誰認為他成功呢?其實成名是一時的,需要實力,也需要時運。在成名之前,他努力的培養自己的專業領域,從中不斷地試煉自己、鞭策自己,這份「努力與毅力」才是成功。同樣的,請認同每一孩子的「努力與毅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是每天活的像米蟲,只管唸書考試就好。這個觀念的改變是十二年國教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再者,高職教育也應該更重視孩子專業的培養。現在很多高職,都以培養學生考上技術學院為主要的目標,其實修車也好、水電也好,很多的職業類科都是很實務的技能。高職需要多強調「技能」的訓練,而不要過渡的偏重「學科」的考試。看看德國、瑞士的教育制度(務實且重視技能),是他們能夠在歐洲屹立不搖的最主要原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