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縮來了嗎?

工商時報   于國欽   2015-04-05 01:36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遜認為通貨緊縮(deflation)是指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目前廣義的通縮是指消費者物價(CPI)連2季下跌,而IMF及BIS則認為持續2年下滑才算。

 ■台灣1964、1965年通膨率(CPI的漲幅)為-0.19%、-0.06%,這兩年經濟成長皆逾10%;1984、1985年通膨率也連2年為負,但經濟成長10.7%、5.0%;2002、2003年連兩年通膨率-0.2%、-0.3%,經濟表現也不算差。



通縮來了嗎?這是近月以來國人經常提的問題,之所以人們有此一問,是因為自年初以來我們的消費者物價(CPI)月月下滑,加以主計總處預測通膨率前兩季為-0.33%、-0.26%。

依照經濟學一般的認知,指標只要連兩季下滑,即不可視為偶然,對經濟必定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經濟成長率連兩季下滑即屬衰退(recession),而消費者物價連兩季下滑也可謂之通縮(deflation),鑑於今年以來消費者物價跌跌不休,加上有兩季下滑之虞,通縮之說,遂不脛而走。

通縮的對立面是通膨,通膨會讓物價持續上漲,讓辛苦賺來的錢縮水,這一點人們有切身之痛,尤其經歷過1980年前後兩次石油危機的人更明白通膨的可怕,但通縮對多數人則顯得陌生,甚至許多人會不明白,物價下跌有什麼不好?

通縮恐拖累總體經濟

從消費者的角度,物價下跌當然是好事,但從生產、銷售者的角度來看則恰好相反,他們的收入會因此減少,如果人們預期日後還會跌價而減少當前的消費,更將讓商業活動雪上加霜,從而裁員、減薪紛至沓來。物價下跌這件好事,經過消費面、生產面及就業面的循環傳遞擴散之後,極可能使得總體經濟一蹶不振。

自二戰後,經濟學家擔心的是通膨,在1990年以前很少人提到通縮,1980年代梭羅《五個經濟難題的挑戰》一書念茲在茲的仍是通膨,但晚近十餘年來,通縮已讓人聞之色變,因為前有日本,今有歐盟,跌跌不休的物價經常會把衰退的幽靈召來。

然而,通縮真有這麼可怕嗎?兩百餘年來各國消費者物價連跌兩季的情形不少,只要沒有形成預期心理而降低消費,通縮並不必然導致衰退,英國自1800年以來有78年出現通縮,瑞典自1830年以來也有43年有此現象。物價連跌兩季是該警惕,卻不必恐懼。

以台灣為例,2002~2003年連續兩年物價下跌,遠遠超過兩季,是明顯的通縮,但台灣這兩年經濟成長為5.6%、4.1%。這說明,物價下跌若沒有伴隨非理性的預期,消費沒有因此趨緩,是不必太憂心的。

我有通縮之虞  但別憂心

當我們看到消費者物價連月下跌,是該密切注意,並觀察消費、零售及薪資等其他總體指標的走勢,如此才能正確評估景氣的變化。以這個原則檢視台灣經濟會發現,這一波物價下跌係因是原油、榖物、棉花、銅、鎳等農工原料的國際行情劇跌所致,台灣首二月零售業營收仍有不錯表現,無店面零售的營收甚至成長9%,不少企業也預告會加薪。這樣看來,台灣如今雖有通縮之虞,但並不值得憂慮。

1999年受惠於全球產業分工,各國通膨率降至二戰後新低,柯林頓總統在國情咨文裡驕傲的表示:「美國已堂堂邁入高成長、低通膨的新經濟年代。」那時沒有人憂心物價下跌,但隨後十年網路、房市泡沫相繼釀成風暴導致通膨率下滑,卻開始令人憂心。低物價在人們樂觀時被推崇為「新經濟」,在悲觀時卻被憂懼成「通縮」,其間的矛盾,值得深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CPI 通縮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