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主筆室〉「創新」是公司股價上揚的引擎!

鉅亨網總主筆 邱志昌博士  2014-06-04

壹、前言

企業經營亦如學問研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今日當紅的產業,在幾十年「彈指之間」,就可能成為明天夕陽工業。雖然每位成功企業家多說,只有不爭氣的公司,沒有不能經營的產業。但,如果企業生產製造的產品,無法跟上人類文明進步需求,那在舊消費世代逐漸凋零,新消費族群成群結隊而來、及有利經濟環境改變後;經營者可能瞬間就得面臨生存問題。

貳、鴻海富士康集團正向「百年經營」進行挑戰!

圖一:鴻海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2014.06.04
圖一:鴻海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首頁

近7年以來,全球最大電子設計代工(ODM)公司集團。鴻海富士康集團,不斷在面板(TFT-LCD)、與第四代無線通訊等產業,進行海內外投資及購併(Merger)。從TFT-LCD產業奇美電子(現更名為群創)、到日本夏普公司;及為搶標第四代行動通訊(4G),所成立的國碁電子;更進一步買下亞太電信、超過「控制程度」股權。以國碁電子為主合併亞太電訊,進入通訊產業;鴻海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與過去強勢經營的企圖心一樣,在購併戰場上越戰越勇。

市場傳聞,鴻海擬定在今年股東會中,提出現金增資案,共要發行10億普通股,以此發行海外存託憑證(GDR);如果以93.4元/股計,募款總金額將高達934億元。但機構投資者認為,鴻海善於籌資、財務運作優越,雖然公司股東會多會提出現金增資案,但多未曾執行過,因為該公司債信等級優,主要募集資金多是以公司債發行方式進行。如圖二,由鴻海公司網站摘錄的信用評等資訊,鴻海資金募集大多以無擔保公司債,債信評等多在twAA+級以上,自2005年至2013年共募集742.1億元。 

圖二:鴻海公司公司債信用評等圖,鴻海公司中文網頁

本文透過20世紀初,政治經濟學家熊彼德(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2/8-1950/1/8)所發表的經濟發展創新理論(Economical Innovation Theory)角度,本文認為郭董事長正在進行,鴻海富士康集團百年大業「戰爭」。

本文以公司總市值變化,做為公司生命周期(Life Cycle)量化衡量指標(Measure Index)。如圖一,鴻海股價月K線圖。在2007年6月時,鴻海股價曾高達每股300元;而目前則跌到近約為93.4元/股(2014/5/28)。2007年時,鴻海股本為629.7億元;以300元/股股價計算,公司價值為1兆8,891億新台幣。鴻海目前股本1,312.87億元,以每股93.4元股價計散,公司總市值仍達1兆2,402億新台幣。如果以2014年股本1,312.87億元,假設平均每年發放現金股利3元/股;每年將發放393.86億元現金,6年以來的現金股利總計為2,363.16億元。將目前公司價值1兆2,402億元,加上2,363.16億元,總計隱含總價值約為2007年最高總市值之78.15%。以百年以上長期發展來看,鴻海富士康集團目前正面臨生存轉型關鍵期。

叁、企業要長命百歲、就要購併與創新(Innovation)!

奧地利銀行家熊彼德,於1911年移居美國任教哈佛等大學後,發表「經濟發展理論」(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根據後續學者對此理論闡述,這項理論有五大核心;以此可以詮釋長期人類經濟活動:一、企業要以新經營方法與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ial)、或新材質,生產製造消費者所需要的「新產品」。二、這些產品生產方法,有異於現在既有的製造、生產、與行銷模式。三、產品必需面對新的消費族群、年輕世代。四、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獲取新的生產原料與資源。五、必需建立新的產業聚落。

在舊有生產消費模式仍在現實生活運作之際,熊彼德這一些論述若要兌現,勢必要打破現有模式,進行「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 。熊彼德認為:一、景氣在谷底時,部份競爭力差的企業將被迫退出市場;而另一部份企業,必需要進行創新才能生存。資本主義將因此而持續成長。二、最後造成經濟發展失敗的原因,是因為資本主義「太成功」所致;並不是像馬克斯所說的,是因為貧富不均問題,所產生的「階級對立」釀禍。三、資本主義的極限就是社會主義。

以1990年後全球經濟發展演變評論,的確逐漸驗證熊彼德遠見:一、大部份歐洲國家雖然經濟發達,但多走向福利經濟路線;有優渥的失業救濟、及退休金制度,政治制度已經偏入社會主義。二、以共產主義起家的中國,在1949年建政後曾實行過嚴厲的集體經濟,但在經過慘痛的經濟蕭條、與文化大革命政治鬥爭後,於1981年終於還是走向社會主義;在30年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三、日本過去24年經濟衰退與失落,與2008年金融風暴事實驗證;資本主義最後多是自我傷害。資本主義的失敗是自取的,並不是因為貧富不均。例如是因為日元長期升值、經濟發展「太成功」,最後演變成泡沫經濟,造成房產與股票價格大跌,落入凱因斯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金融界創造出複雜的「連動債」(Structure Notes)產品,最後自己卻失掉流動性、喪失價值。三、反觀貧富對立所產生問題,所造成的失敗卻多發生在,資本主義不發達的中東或北非國家,如近兩年來的茉莉花革命。

透過熊彼德創新理論(Innovation)思維,本文對全球領導型企業的發達與興衰,有更深刻感受。如全球最大相機製造商「科達公司」,因為轉型太慢,背負舊包袱與同業競爭結果,最後在2012年初黯然退出市場。科達是全球最大傳統相機製造商,也是數位相機技術發明者,第一台數位相機是該公司製造。但由於經營模式無法新陳代謝,最後抱著一堆價值連城的專利技術,宣告破產、進行重整。翻閱該公司的經營績效歷史:一、1981年時該公司銷售金額,就已超過100億美元;並在1991年時推出全球第一部數位相機。二、1997年時,柯達公司總市值已達310億美元,此時是該公司價值最高峰。三、但公司仍持續採雙軌並行發展策略,傳統膠片與數位相機並行;2004年才停止傳統膠片相機生產。四、2005年時公司獲利達最高峰57億美元,科達數位相機在美國有最大市佔率。

圖三:日本數位相機大廠Canon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首頁2014.06.04
圖三:日本數位相機大廠Canon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首頁

2006年後,日系數位相機製造商加入戰局,瓜分市場;如圖三,日本數位相機大廠Canon股價月K線圖;該公司總市值在2007年6月達到最高峰;日本全球數位相機銷售總量突破1億台。但當年科達的全球市佔率,已經退到第四名。前三名與之後幾名多是日系品牌天下,由Sony與Olympus、Canon Fuji Film、Nikon等公司分食。根據MIC(資策會)統計資料,全球數位相機銷售量史上最高峰在2010年,全年出貨量為1.3億台。2011年,因受美國與歐盟部份國家財政危機影響,數位相機出貨量開始衰退,全年降為1.03億台。科達公司總市值在這一年大減80%,在第二年2012年1月3日,因股價低於每股1美元,被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出下市警告。1月19日該公司提出,破產保護申請。一代產業龍頭龍困淺灘,被迫向同業舉白旗「投降」!

2012年後,智慧型手機開始將數位相機功能,列為必要配備。數位相機必需與手機結合,廠商必需晉升為手機廠,或專為手機品牌代工。根據MIC預估,自2012年後數位相機出貨量即持續衰退。2013年會衰退35.5%,出貨量減少到7,000萬台以下。智慧型手機替代效應不斷浮現,2014年將再滑落到5,500萬台以下。一家在1881年蓽路藍縷已經長命百歲的品牌公司,公司價值從最高峰的1997年,到2012年宣佈破產,只有15年時間,這使投資人與經營者多感到震驚!

肆、購併即創新:Microsoft的重生與再造!

同樣令全球投資機構與企業家訝異的是,曾是全球手機大廠芬蘭國寶諾基亞公司(Nokia Corp.),公司價值由最高峰墜落到谷底時間,也與科達一樣,遠比長期一百多年來的努力辛苦經營還要短。Nokia公司總市值,在2007年11月時達到最高峰,如圖四。但此後股價持續下跌,2012年初時跌到1.63美元/股,成為「雞蛋水餃」股;即以一顆雞蛋、或水餃的價錢就可以購得;差點也被交易所發出下市警告。2013年9月時,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決定介入通訊產業,與個人電腦Window軟體一樣,意圖主導通訊產業軟體標準。因此,宣佈將以72億美元收購Nokia。這時Nokia的股價,才被激勵、由1.63元/股回升到9.75元/股。微軟當時擬在收購後,將它改為「微軟行動」(Microsoft Mobile)。終於,在2014年今年4月25日完成此項收購,Nokia的Logo(品牌、圖騰)正式走入歷史。

圖四:Nokia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首頁2014.06.04 
圖四:Nokia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首頁

諾基亞公司創設於1865年,原以生產製造木材紙漿為主;1922年時轉型為電線電話電纜。1960年時開始成立電子部門,研究半導體生產製造技術,為後來電子事業奠下重要發展基礎。自1996年起至2010年,Nokia在全球手機製造行銷市佔率,連續蟬聯全球14年冠軍寶座,在2000年時該公司總市值達2500多億美元以上,市值排行為全美上市公司季軍。但因受到Apple i-phone與三星智慧型手機夾殺,Nokia進入智慧型手機速度又太慢,2011年第二季終於將手機龍頭寶座拱手讓人。自2011年起,Nokia全力研發Windows Phone系統,全力想由落後的局面極力追趕。2014年初,諾基亞研發出以Android為介面的手機,以此跨入智慧型裝置產業,打算重振昔日雄風。

圖五:微軟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首頁2014.06.04 
圖五:微軟股價月K線圖,鉅亨網首頁

由圖五微軟股價月K線圖,該公司股價在2007年7月也曾達到36.81元/股 ,之後也與Nokia、鴻海一樣,因為全球金融風暴而下跌。但2010年後Microsoft由企業購併中,股價再度回升、攻過最高點,創下每股41.66元高價。購併不同的產業,等同於企業創新。購併有很高的潛藏財務風險,但卻是切入新產品或產業,及擴大經營規模的最佳途徑。

伍、結論:創新就是化學裂解過程(Cracking Process)!

以百年以上的期間去研究產業興衰與更替,熊彼德創新理論是最適當的思維邏輯。經濟學者認為,創新就像是化學反應爐中的裂解程序(Cracking Process),它會在高溫高壓的競爭生存壓力中,燃燒知識的熱情、釋放創新的智慧;研發出人類文明的新產品、及新產業出來。當下創業路上絡繹於途的生物科技、與網路類股,就是最典型的示範。網路產業講究新經營模式,先要有忠實的消費者社群,再者要有完整內容(Content),還要有充份配合的物流網絡等等;於是一家Google或淘寶網、特斯拉(Tesla Motor)所帶動的相關產業,就這樣開枝散葉、一發不可收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鉅亨網 主筆室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