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美國黑暗面:中產階級崩、貧富差撼國本

精實新聞 2014-04-12 11:10:20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為何連續3年(2012、2013、2014)將「收入差距」列為全球風險發生機率第一名?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熱門人選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為何說所得失衡對美國經濟、民主制度不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為何說所得失衡會影響國際金融穩定?聯準會(FED)主席接班呼聲一度高過葉倫(Janet Yellen)的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為何說所得失衡已成為美國的主要議題、美國有可能變成「唐頓莊園式經濟(Downton Abbey economy)」?

所得失衡只是「相對剝奪感」問題?如果政治人物對「就業主力族群勞動參與率/實質家庭收入中位數長期趨勢轉空」、「吉尼係數創歷史新高」現象繼續冷感,如果當前貧富差距擴大趨勢沒有改變、未來會發生什麼現象?

有錢能使鬼推磨!跨國大企業、超級富豪低實質稅率/逃稅早已不是新聞。如果讓許多已經富可敵國的世界級企業再拿到可以凌駕各國法令的「投資人與地主國之間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 to State Dispute Settlement;ISDS)」,有錢又有權的結果很可能是各國的文化、價值觀將遭扭曲!

IMF曾指出,1981-2003年期間美國等全球20個已開發國家的收入失衡現象惡化主要是受貿易、金融全球化的影響。「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等自由貿易協定若無提高富人稅/企業稅等配套措施,後果真的難以想像。

《WEF:「所得失衡」連三年居全球風險發生機率第一名》

2011年9月的「佔領華爾街(Occupy Wall Street)」運動似乎達到喚醒世人重視「所得失衡」議題的效果。2007-2011年不曾出現在全球風險發生機率前5名榜單的「嚴重所得差距」、近三年則是連莊第一名。WEF 2014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金融風暴及後續效應令已開發經濟體的中產階級所得遭到擠壓;全球化效應則是令開發中經濟體的所得呈現兩極化。上述調查是在2013年10、11月期間進行,40.6%的調查對象為商界人士、18.3%來自學術界,其餘則是來自非政府組織、國際組織、政府機構。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2月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所得失衡已成為美國的主要議題,美國有可能變成唐頓莊園式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上個月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文,舉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為例,說明美國名人早在20世紀初就已針對財富過度集中的潛在風險提出警告;費雪當時還支持透過課徵地產稅來限制財富繼承轉移。克魯曼說,美國雖然還沒成為一個財富世襲的社會,但如果繼續維持現狀的話,數十年後就很難說了。

《美國中產階級早已崩解,美國已不再是一個可以白手起家的國家》

根據美國商務部人口普查局在去年9月公布的數據(見下圖一;圖表來源:FRED),2012年實質家庭收入中位數報51,017美元、創1995年以來新低,連續第5年呈現下滑。2012年美國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係數越高代表所得分配不平均情況變得更嚴重)與2011年同為0.477、為1967年以來最高水準(見下圖二;圖表來源:FRED)。美國25-54歲勞動參與率在2012年最低(11月份)來到81.1%(註:2013年10月進一步降至80.6%)、創1984年12月以來新低。

FRED1  

FRED2  

彭博社去年底報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家Emmanuel Saez指出,2012年美國前10%富豪囊括整體所得比重創1917年以來新高!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Lawrence Katz直言,美國中產階級早已崩解!普查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25歲以上大學畢業男性經通膨因素調整後的實質收入中位數為56,656美元、較2007年短少10%。彭博社公佈的全美民調(2013年12月6-9日進行)顯示,高達64%的受訪者表示美國已不再是一個可以白手起家的國家。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教授Emmanuel Saez、倫敦政治經濟學院Gabriel Zucman今年3月聯手發表報告指出,美國0.1%富豪的財富佔比已經回升至1920年代水準,主要是受到0.01%超級富豪財富佔比呈現高仰角上揚、過去35年暴增4倍的影響。另一方面,美國底層90%民眾在2008-09年金融危機前10年儲蓄率皆呈現負值。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經濟研究員David Wessel今年2月發表專文指出,美國25-54歲男性有超過六分之一是失業者、總數高達1,040萬,比洛杉磯市市民總數還要高出一倍以上。更糟糕的是,這其中有三分之二已放棄尋找工作。Wessel預估,在上述1,040萬失業者當中約有200萬人領取社會安全失能保險(SSDI)補助。

美國2014年3月非農業就業增加19.2萬、高於過去12個月的月度平均值(18.3萬),很棒?在上述19.2萬當中、2.9萬(15%)是屬於短期派遣工作。華爾街日報(WSJ)6日報導,過去一年來,美國派遣工增加將近10%、增幅居美國勞工部150項職業分類之冠!

美國2014年3月非自願兼差(註:因為找不到全職工作,一週工時不到35小時)者人數月增22.5萬人至741.1萬、創去年12月以來新高。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10月以前美國非自願兼差人數不曾超過700萬人。

《希拉蕊:所得失衡恐危及美國民主制度》

FED剛剛出現百年來第一位女主席。再過不到1千個日子,或許美國也會有史上第一位女總統!美聯社報導,美國前國務卿、2016年總統大選熱門人選希拉蕊8日證實她正在思考是否再度角逐白宮大位。

希拉蕊在舊金山發表演說後接受提問時指出,美國當前的所得失衡現象對個人、經濟與民主制度都是不好的。對於矽谷極力爭取的移民改革,希拉蕊說矽谷有許多閒錢、金主們如果願意設立職訓計畫、相信必然可以說服許多心存疑慮美國國會議員。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經濟學家Emmanuel Saez去年9月指出,柯林頓政府時代(1993-2000年)最頂端1%富豪的實質成長率為98.7%、底層99%為20.3%。相較之下,2009-2012年期間1%高所得者收入增加31.4%、底層99%的普羅大眾則僅成長0.4%。

《FED理事:高收入者在本波經濟復甦過程中獲得不成比例的好處》

marketwatch 2月報導,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Peter Lindert指出,美國目前的所得失衡現象比英國1920年代唐頓莊園式經濟更加嚴重。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在兩年前所作的研究,美國底層50%人口僅擁有1%的國家財富。

FED理事Daniel Tarullo 9日以「美國經濟長期挑戰」為題發表演說。他指出,部分指標進一步顯示,過去10年勞動者所分食到的經濟大餅持續縮小;所得不平等現象日益惡化、整體經濟資源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是由極少數人所掌控。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所使用的指標顯示,1979-2007年期間最富有的1%人口所掌控的所得比重成長逾倍至17%。Tarullo坦承,高收入者在本波經濟復甦過程中獲得不成比例的好處。

 《澳洲吉尼係數低、近23年經濟不曾經衰退,股市長期走勢穩》

「所得失衡」只是學者關心的議題?紐約時報8日報導,IMF主席拉加德在受訪時指出,維護全球金融穩定是IMF的使命,任何會影響金融、總經穩定的變數都是IMF必須關注的。她說,所得失衡有日益惡化的跡象,IMF在進行相關總經分析時將會留意此一變數。《The Temp Economy》一書作者Erin Hatton去年1月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文時即指出,美國有四分之一受薪家庭年所得低於聯邦貧窮線定義水準(一家四口年所得為23,050美元)。

IMF研究部副主任Jonathan D. Ostry、IMF經濟學家Andrew Berg三年前曾發表報告指出,所得失衡會讓經濟成長變得較為脆弱。他們發現,所得相對均衡的工業化國家平均的強勁成長週期超過24年。在非洲(所得失衡代表地區),平均則是低於14年。結論:較為均衡的所得分配對可持續經濟成長的貢獻大於「國家政治機構品質」、「外債水準」、「經濟開放程度」、「外來投資以及「匯率競爭力」;執政者若只顧發展經濟而忽略了所得失衡現象,可能會讓經濟成長變得偏低且不可持續

Ostry、Berg 2011年報告顯示,即便是窮國也有辦法營造出短期的經濟成長成績,但若想讓長久維持榮景、「所得相對平衡」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根據澳洲統計局在2012年公布的數據,2009-10年澳洲吉尼係數為0.328。澳洲財政部秘書Martin Parkinson 4月2日指出,澳大利亞已經有將近23年不曾經歷經濟衰退,若排除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時期不計、則僅次於發現北海原油的荷蘭(26.5年;1981-2008)。

嘉實XQ全球贏家系統報價顯示,1995年迄今澳洲指數(股市)僅有4年收低。澳洲經濟雖有相當程度受惠於中國原物料需求、股市歷史最高點跟上證參考指數一樣是出現在2007年,但今年迄今最高點創2008年以來新高,顯然已逐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

【心得】

20世紀,人類經歷了二次的世界大戰,
使得個人財富與國家實力重新的分配,也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
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符合人性,而「共產主義」不符合人性。

「資本主義」強調的「自由競爭」與「個人發展」,帶動了人類的發展與繁榮,
然而,也因貪婪與自私的人性,將導致財富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
「沒錢的人以勞力賺錢,有錢的人以錢滾錢」二種方法產生極不對稱的效率。

許多以開發國家,例如北歐五國——瑞典、芬蘭、挪威、丹麥、冰島,
像是全球化經濟下的模範生,在各種國際評比排名榜,無不輪番掄元、名列前茅。
同時也是典型的社會福利國家,高所得、高稅賦,卻也高福利。

主持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排名調查的經濟學家羅裴茲克拉洛斯(Augusto Lopez-Claros)表示,
北歐五國因為「總體經濟環境健全,公部門透明又有效率,政府預算與施政優先順序十分吻合」
所以才能屢屢在競爭力評比上名列前茅。

未來的領袖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貧富差距擴大」?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