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線上交易對金融業的寧靜革命

精實新聞 2014-04-09 18:56:14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統計,台灣去年上網人口已近1,800萬人,佔人口總數77.9%,在亞洲僅次於韓國及日本排名第三,在高度網路使用的背景下,創造出無實體金融交易絕佳的發展環境,此對最傳統產業之一的金融業,正漸進式的興起一波寧靜革命。

網路發展影響金融業,台灣早非前例,且在發展上甚至還落後於其他主要市場;美國早於1994年就由三家銀行共同成立美國第一聯合國家銀行(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 ),並於1995年10月正式開始營運,成為全世界第一家純網路銀行,爾後如美國Telebank(E-Trade集團)、英國Egg、加拿大ING、日本Japan Net Bank等各國指標虛擬銀行相繼而生,其背後大股東都不乏傳統金融集團背景。影響所及,不僅既有大型銀行幾乎全數跨入網銀市場,這些線上金融業從事的業務也不僅限於查詢、匯款、轉帳,甚至擴及放貸。

證券業的線上業務發展相較銀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美國網路券商家數有如過江之鯽,不勝枚舉,美股網路交易的占比約已達35%,知名代表廠商如Charles Schwab、E-Trade、Fidelity、First Trade等,不僅從事日常買賣下單服務,並利用網路交易無國界特性,赴亞洲等新興市場設據點,甚至連投資銀行業務都可透過線上辦理,賺全球資本市場的交易手續費。

一向屬於高度管制、且偏保守的金融業,何以願意加速導入線上業務?原因無他-即為成本考量。在幅員廣大的美國為例,設置一家銀行或券商可能動輒耗費幾十萬到百萬美元,在人口不夠密集的區域,不見得合乎成本,這些網路券商索性將固定營業據點租金、人事等費用省下來,回饋在手續費的折讓上,不少後進者為搶攻市占率,交易手續費至少都較大型網路券商腰斬,與傳統券商的差距更是數倍之多。

別說是已開發的美國市場,就連金融產業發展較慢的中國大陸,這幾年網銀用戶數都以極為陡峭的成長曲線走升;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去年該國網銀交易量正式突破1千兆人民幣,年增22%,網銀個人客戶達7.53億戶,企業戶也超過1,500萬戶。手機銀行個人戶數則有4.58億戶,電視銀行個人戶也有383.85萬戶。

台灣雖然擁有全球排名前位的網路人口滲透率,但可能受限於地小、金融業據點綿密或法規管制,發展反而相對不及其他已開發國家,但台股電子交易占比也已穩定在25-28%間;而這波由網路普及的虛擬取代實體的風潮,在金融業掀起的寧靜革命,對產業結構的長期影響可能不見得會輸給前幾次的金改。

其中,最直接的影響層面可能包括新設分支據點必要性的評估拉高、傳統業者得面臨同型產品或服務更激烈的價格競爭、異業結盟可能性增加等。而產官學界對這波風潮的來臨,似也有所準備,也因此第三方支付專法由經濟部轉由金管會主導,富邦金(2881)的新任總座也重用擁有在台灣大(3045)行動通訊背景的許婉美出任,都被解讀是為了強化行動金融布局的重要一步。

然因應無實體金融交易的更趨頻繁,金融業「專屬」業務的界線似乎有模糊化的趨勢,也成為全球金融業者與非金融業者在法案遊說的角力所在,主管機關在開放與保護的光譜上,勢必面臨拉鋸。如去年以來一直熱炒的第三方支付的資本進入門檻3億元是否合理?O2O(線上對線下)的開放定調後,接下來P2P(個人對個人)是否納入討論?長期有沒有比照餘額寶、開放非金融業者管理儲值資金的機會?都可能影響金融業在這場趨勢轉型下的既有利基。

不管結果如何,國內金融業如果還沒有意識網路在未來十幾、二十年,即將成為交易中堅分子的「80後」取得資訊、從事日常行為的主戰場,且若無加速耕耘,甚至透過與線上商品提供者、交易服務商結盟合作,並有長期對付駭客提高網路交易安全的高度戒備,則等到有一天世代革命發生在金融業時才懂得因應,恐怕就望塵莫及了。

(圖說:網購交易風氣成型,去年1111光棍節中國網購交易創新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第三方 網路交易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