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經濟失敗主義的惡性循環

【聯合報╱社論】 2013.12.28

今年馬政府以拚經濟為首務,連續推出多道振興經濟大菜,但二○一三年已近尾聲,拚經濟的成效明顯和人民期待落差極大;更值警惕的是,整個台灣經濟似乎陷入心理上失敗主義與實踐上欲振乏力交互糾結的惡性循環,如何破除此一夢魘,是朝野及社會各界應共同省思的課題。 台灣經濟陷入失敗主義與欲振乏力的惡性循環,特別凸顯在以下相互關聯的幾方面現象:

第一,經濟每下愈況。台灣經濟成長率連年低盪,低成長似已成為經濟新常態。更讓人失望的是,官方預測一再過於樂觀,準頭大失,如去年主計總處九度下修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四‧五八%到最後實際值僅一‧三六%;今年從年初三‧五九%並樂觀期待出現經濟成長率四%以上、失業率四%以下的「黃金交叉」,卻一路下修至十二月的一‧七四%。連年實際經濟成長值和政府樂觀預測間的巨大落差,不僅嚴重斲傷公信力,也連帶讓人民對未來經濟信心盡失。

第二,產業危機重重。近年台灣產業競爭力大幅下降,尤其,出口主力資通產業更是危機四伏,前有美、韓國際大廠強勢競爭,後有大陸業者急起直追,以製造及代工出口為主的眾多業者已陷於危機倒數計時;自創品牌的宏達電、宏碁營運相繼亮起紅燈,更讓失敗主義氛圍瀰漫資通產業。

第三,人民生活痛苦。出口不振,經濟成長欲振乏力,導致失業率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薪資水準倒退回十六年前水準;在四小龍中,台灣失業率居首,薪資居末;再加上,近年國內物價較過去波動加劇,房價節節上漲,生活痛苦指數激升,人民的失敗感及挫折感可想而知。

第四,政府束手無策。從去年九月迄今,行政院陸續推出振興經濟大菜包括:「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推動計畫」等,最近馬總統更親自拍板第二階段「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方案」及「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這些方案、計畫或措施涵蓋內容包羅萬象,兼顧短中長期效果,但推出後看不見什麼具體效果,國內經濟仍每下愈況,以致備受各界責難,甚至引發「破窗效應」,陷入「做什麼都不對」、「做什麼都無效」的束手無策窘境。

第五,朝野不斷內耗。台灣內部意識形態對立及立法院永無休止的朝野對抗,導致嚴重內耗,很多重大政策包括退休年金改革、核四是否停建、兩岸服貿協議等,都在原地踏步,讓經濟陷於空轉。

以上五大現象,是失敗主義蔓延、陷入惡性循環的根源,也成為當前台灣的最大夢魘。要破除這些互為因果的亂象,政府經濟施政必須作出重大調整和改變:

首先,必須以新格局創造良性循環,將經濟成長、產業轉型升級和人民就業、薪資及生活連結在一起,這意味政府必須致力於改變過於依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代工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而轉向內需和出口並重、促進就業和薪資提升,並有助提升生活品質的新成長模式。現在政府多數振興經濟措施仍未脫以促進出口為目標的舊格局,無法打動人心、引發共鳴,實屬意料中事。

其次,必須展現因應危機、解決問題的決心與魄力。施政和經營企業一樣,遇有危機就要面對解決。台灣資通產業危機迫在眉睫,政府必須正視,不能袖手旁觀,更不能束手無策;教育產業因招生不足面臨倒閉潮,亦必須有解決問題的具體目標和方案,不能空談教育創新及發展亞太教育服務中心;醫療產業醫師及護理人力嚴重不足,更必須有限期解決方案,若將重心擺在發展國際健康及醫療產業,豈非本末倒置?

最後,政府必須有形塑願景、扭轉失敗主義的大破大立作為。在國內具爭議的重大政策上,尤其是兩岸政策,推動施政不能一味依賴文宣或政治攻防,而須有形塑未來願景及建構路徑圖的氣魄和能力,讓人民清楚未來走向及利弊選擇,凝聚多數民眾信心與支持,才能形成一股強力的民意後盾,支持政府大破大立的作為,徹底扭轉失敗主義的惡性循環。

-----------------------------------------------------------------------------------------------------------------------------

台灣的教育充斥著形式主義,以下列舉幾個我所觀察到的現象:

1. 教育的目標僅剩升學率,人格的養成經常被忽略了

2. 教學的成果僅剩考試分數,訓練出一堆的考試機器;

3. 校務評鑑僅剩死板的書面資料,徒留形式

4. 善於批評他們,缺乏自我反省,有過錯儘量歸因於他人。

最近看了一本好喜歡的書《一公分的輸贏》

介紹日本「丁精」的職業精神與尊重他人的務實文化,有空一定來寫閱讀心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賢哥不錯 的頭像
    賢哥不錯

    談股論經~~~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