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筆室》台灣生技股的法人時代將至?!

精實新聞 2013-08-08 10:57:43 記者 蕭燕翔 報導

台股面臨長期的結構調整,以往由科技股獨領風騷的格局受到挑戰,近年非科技股崛起,生技股就在全球趨勢助長及政策做多的加持下,逐漸形成了一個新聚落。不過,很多人看生技股還是認為特定買盤控盤的主力色彩濃厚,但無論是從越來越多國際「超級大咖」開始青睞、甚至投資台灣生技產業,或生技股交易及市值占比的逐年提升,產業逐步走向長期相對穩健的「法人時代」,或已可期。

一個產業要成功,資本市場的角色絕對不容輕忽,特別是對於生技產業來說,不少都還處於研發的燒錢階段,難從銀行等金融體系借到錢,此時無論是上市前扮演「Smart Money」的創投資金,或上市後在公開市場的籌資能量,都可能給予一家生技廠長期發展的後續動能。

根據國內生技創投業的統計,去年全球生醫產業的籌資管道中,上市後籌資金額約當於上市前的7倍,其中SPO(Seasoning public offering)金額約有800億元,是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36倍之多,顯見其重要性。

這幾年國內生技業最成功的發展,其中一環就來自資本市場,因科技股獨霸格局面臨挑戰,資金開始尋找全球做多、長期具有想像題材的新標的,生技股比照5-10年前的替代能源股,開始受到青睞。不過,因生技業研發回收期長的特性,不少新藥股都還處於虧損狀態,按照法人投資的「內規」,恐還難列於可買進的名單內,也因此,台灣生技股近兩年的飆漲,多數人還將其定義在「主力行情」。

而市場主流對主力行情的想法,仍處於於投機大於投資,消息面勝過於基本面,不能否認,生技股的起漲期完全符合該特色,但是類股有沒有從「急漲急跌」的主力色彩,轉向「法人時代」的條件呢?

從基本面來看,過去台灣生技股的「蓬勃」發展,大多是喊給自己聽的,一方面台灣還沒有任何一家完成FDA三期臨床驗證,且投資參與者都還僅限於國內創投為主。但過去一年來這情況有些改變,先是有全球生技業巴菲特之稱的伯樂創投開始投資台灣生技股,國際知名的華人生技代表陸續回台,這一周來國際布局更是滿地開花,包括全球排名坐七望六的GSK也與泉盛簽署新藥合作的保密協定,全球排名前20大的日本大塚製藥參股台灣醣聯等,至少讓台灣生技業的國際地位,不再只是「有聲無影」。

而生技股在台股的交易及市值占比,也逐年提升。以市值來看,近四年台灣掛牌的生技股市值成長逾五倍,市值超過百億元的公司至少已包括神隆(1789)、金可(8406)、精華(1585)、東洋(4105)、基亞(3176)、喬山(1736)、葡萄王(1707)、智擎(4162)、中天(4128)等,如果再加上興櫃的「準上市櫃股」,家數早已突破10家。

而以法人買盤來看,外資持有生技類股的市值中,上市介於12-13%、上櫃介於9-10%,但類股的市值王與股價股王神隆與精華,目前外資持股張數都較年初增加,其中的神隆外資持股比例增加1個百分點,加碼超過7,500張,更有近6千張加碼集中在7月以後;本來就有高比重長線外資持股的精華,今年最高時期甚至一度突破五成;更重要的是,代表潛在海外資金追蹤的MSCI成分股,去年11月神隆首度入選,創生技股的首例,今年5月的季度調整中,智擎、合一(4743)、承業醫(4164)及台微體(4152)也納入中小型指數成分股,占新增成分股的大宗。

不過,相較於生技股總體市值占台股比重還不到2%,交易的重要性成長更快,以今年前7月平均來看,上市加上櫃生技類股的成交占比達5.4%,7月上市與上櫃雙雙創下占比高峰,其中上市達2.8%,上櫃甚至超過20%;交易占比遠高於市值占比,代表的市場關注的眼光多,但也代表周轉率高,長線籌碼占比還偏低,未來如果走向中長多的法人時代,類股可望以獲利績優的投資買盤,取代題材見長的投機買盤,財報及產品Pipeline也將在市場驅使下,更趨透明,類股的籌碼安定性增加,中長期多發展應更可期待。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