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股海自在行/QE派對近尾聲…回歸價值選股

【經濟日報╱儲祥生】   2013.06.30

聯準會主席(Fed)柏南克提出今年下半年可能視情況縮減量化寬鬆政策(QE),具體提出縮減時間表,未來投資策略上,熱錢推升時代已宣告終結,必須回歸價值型選股。

面對近期債市與原物料大幅修正,下一個可能崩盤的金融商品會是誰?我認為股票市場現階段應是稍微休息,但對股市長線無須過於悲觀。

畢竟股票先前沒有像原物料漲幅猛烈,且股票仍有基本面與本益比支撐,跌深仍有機會反彈,非像債券要靠大量資金支撐漲幅。但能確定的是,量化寬鬆的縮減,全球的投資大行情恐怕已經結束,大量印鈔票、無限資金注入市場的想像空間已終結。

再者,現今能投資的標的越來越少,資金紛紛從原物料與債市抽出,未來資金仍有機會進入股票市場。隨著QE縮減,過去中小型投機股行情可能已不復見,須回歸價值型選股。大型公司藍籌股基本面現今扮演重要角色,這些公司過去經歷經營考驗,即使現今沒有大量熱錢支撐,仍具有它基本面的投資價值。股票市場仍有基本面的優勢可以顯現出來,價值型投資再次抬頭。國內市場的大型股,像是中鋼、台積電等個股都可以注意。

回歸QE結構討論,為什麼過去QE大量資金投入,市場上有大量資金流動,卻無法有效提升全球經濟。QE的迷思在於資金結構分布不均,導致所得分配的兩極化;還有商業創新力道已消耗殆盡,人類需求進入停滯。

大量的QE資金分布在上層階級,股市75%由20%的家庭持有,房市大部分則由富人持有。但一個國家的消費力道主要來自中產階級,中產階級逐漸消失,消費力道便被限制。

舉例而言,一個人有100億,一年頂多消費5,000萬;但倘若資金分配平均,100個人有1億,一個人年支出500萬,便可創造5億的消費,消費力道差異10倍以上。分配不均的結構,使QE刺激經濟的財富效果大打折扣

同時個人可支配所得也減少,通膨使得房價、房租、油價與糧食價格皆上漲,不利中低收入的家庭,無法帶動實體經濟,當然使財富效果不如預期。另一個結構原因是,缺乏創新。近年來,企業的創新力道已消耗殆盡,商業創意從1930至1970年代以來,皆已開發殆盡,創意減少使經濟前進的動力下降,電子產業從電腦時代的百花齊放,到現今成為產品、品牌贏家全拿的時代。

產品集中在行動通訊裝置,像是手機與平板電腦;品牌則集中在蘋果和三星兩家企業獨霸,強勢品牌囊括了全市場70%至80%的利潤。沒有創新商品出來,但是仍舊有許多廠商想進入市場,像是亞馬遜(Amazon)跨入硬體裝置,造成電子產業成為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

最後,關於柏南克的談話解讀,他只是先提出時間規畫表,提醒大家逐步縮減的規劃,讓金融市場先打預防針。這一步,是讓全球市場先有心理建設,也幫後一任的美國聯準會主席做好準備工作。

預期未來股票市場與房市也會修正,依照過去經驗,全球主要股市還是看美國是否回穩。新興市場受制於原物料的牽制,觀察中國大陸的原物料需求。至於台灣房市的修正幅度,則須觀察中國大陸的房市動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