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解決水資源難題 風調雨順過日子

中國時報   社論   2013-02-03

內閣正在進行改組,農曆新年馬上來到,大家都冀望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但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在一項論壇上卻提醒國人,台灣的旱災、水災頻仍,每兩年就有嚴重水災,每九年就有嚴重旱災,「未來台灣沒有『風調雨順』這四個字!」且台灣的水庫因嚴重淤積,到二○三○年時,全國水庫的容量可能只剩一半,屆時肯定將無法支撐二千三百萬人口的用水需求。

當社會焦點都集中在年金改革的問題時,卻忽略了沒有風調雨順的日子這個問題的急迫性,年金就算有問題,也是在三十年後才會真正發生,但李部長提出的警訊若果成真,卻是在十幾年後就會到來,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而言,這些話雖不中聽,卻無法迴避,必須儘早面對。

首先我們要指出的是:李部長的提醒並非危言聳聽,而是極有可能發生的,因為這是根據過去氣象水利單位的統計結果所做的務實推論,而此一旱澇加劇、不再風調雨順,是多雨缺水國的「自然現象」,台灣其實早已發生,像八八水災、納莉颱風、溫妮颱風等歷歷可數,只是風災水災一過,大家就忘了。

各地的降雨特性並不盡然相同,有些地區常發生旱澇,有些地區卻不常發生。台灣每年平均降雨量超過二千五百公釐,一年降水量高達九百億噸,而我們一年只取用不到二百億噸的水,和其它國家動不動雨水利用率高達百分之七、八十相比較,台灣雨水利用率顯然偏低,即使扣除台灣河短而陡的特性,台灣水資源利用實在仍有相當提升的空間。

國內水利單位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知道此一地區性缺水的問題,並依台灣區域及季節降水特性提出管網支援調節建設計畫,可是這項計畫迄今仍未完成,各種南水北調,或北水南調的支援調節計畫一談談了幾十年,進展卻很有限,雖有局部建設,但距離南水北水互調的構想,仍有一大段距離。

近幾年台灣人口與產業發展集中,而一些快速發展的地區,又常常是缺水潛勢高的地區,或是山坡地大量開發,容易造成一雨成災的問題,尤其是桃園與台中這兩個都會地區特別明顯。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完整的國土發展與保護利用觀念,特別是結合治水的國土規畫,是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

以桃園地區為例,大桃園目前用水量一年超過十億噸以上,幾乎是四個石門水庫的庫容量,而桃園地區又沒有其它的替代水源,因此未來當政府傾全力發展桃園航空城計畫時,很可能就會有缺水的大危機。但據媒體報導,桃園縣政府表示,目前翡翠水庫將加大供應新北市民生用水,因此石門水庫過去供給新北市的板新水廠出水量將降低,轉而供給桃園縣,未來桃園航空城民生用水應該沒有問題。然而,即使桃園民生用水沒有問題,也不表示工業用水以及其它用水都無虞,政府難道不必多一點準備和規畫嗎?桃園的例子可以說正是台灣用水問題的一個縮影。

台灣水的使用量大,在全球化、全球暖化的問題之下,未來地球將會更熱、更擠,如果無法解決水資源的問題,在未來卅年間,台灣更可能會出現缺乏糧食和能源的危機。

台灣不是一個資源無窮的國家,不可能漫無止境的發展,必須在大自然的限制下進行各種計畫;我們無法在一個高度缺水或是有高度風險的地區發展產業,因此,建立一個與災害共存共生的環境實已刻不容緩;國土規畫在此應扮演重要且積極的角色。過去,我們為了鼓勵產業發展,允許工業興辦人自行規畫土地、發展產業的做法,必須儘早廢止,環境與國土規畫單位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各種災害潛勢圖,產業發展主管機關則應依此規畫未來產業發展藍圖。

如果我們想要過風調雨順的平安日子,就應該做好選擇,這不單單是靠科技和產業計畫就能解決的,必須要懂得與大自然之間建立和諧共生的關係。對台灣來說,這是個迫切的議題。

 


~~台灣最晚興建的一座大型水庫「翡翠水庫」,民國681月經行政院院會正式核定,同年5月由臺北市政府成立翡翠水庫建設委員會負責推動翡翠水庫的建設。當時的台北市長李登輝,可想而知是多久以前的年代。

此後三十多年環保意識的抬頭,沒有再興建水庫。翡翠水庫上游的保護區規劃的很完整,也使得水庫的淤沙不是很嚴重,蓄水量一直維持得很好。然而石門水庫的蓄水量只剩下原來規劃的1/3,導致經常會有缺水的問題,下大雨也會因為水質的濁度過高而無法供水。未來二十年,「水資源」將會是台灣面臨重要的民生經濟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