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論-難怪經濟很難搞

工商時報   2012-11-06

行政院主計總處的經濟預測,最近被外界拿來與股市分析師比較。如果某個股市分析師對某特定公司連續調降9次股價預測或公司業績預測,這個分析師恐怕會被金管會盯上,認為他先前各次的預測,有蓄意誤導投資大眾、拉抬特定公司股價之嫌。還好主計總處是政府機構,連續9次不準確,只是被媒體和民代「虧」一下,不會有證交法上的刑責,也不會有投資人保護中心訴請賠償的問題,可以安心地「好官我自為之」。 

去年經建會前主委劉憶如信誓旦旦宣稱今年經濟成長率「保四」絕對不成問題,如今主計總處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只剩1.05%,看來以經濟學家自詡的劉前主委,也可能會覺得政府團隊太不爭氣了。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面對國際經濟景氣低迷與國內投資不振,政府手頭上沒有合宜的政策工具可用,才是今天經濟這麼難搞的主要原因。

一般而言,面對總體經濟環境的惡化,各國政府大都採行寬鬆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因應,正如金融海嘯期間,各國政府為了避免陷入經濟大蕭條困境,幾近瘋狂地採行寬鬆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現在來回顧當時情況,可以看出有些是寬鬆過頭(over-shooting)而導致通貨膨脹,有的是財政紀律廢弛,而使歐債危機至今仍是夢魘。

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對亞洲新興國家及台灣的衝擊,主要在於出口市場的嚴重萎縮,導致以出口為經濟成長重要引擎的這些經濟體,經濟成長都有明顯的下跌。然而,台灣的情況,並非「眾人皆差我還好」,而是像溜滑梯一般,預測值連續9個月從「保四」降到「保一」,明顯是「眾人皆差我更差」。

面對總體經濟惡化,看看亞洲新興國家如何因應:中國大陸在六、七兩月,相隔不到一個月內連續兩次降息,這幾個月來則持續採行逆回購(reverse repo)放出資金,尤其是10月30日逆回購金額達3,950億元人民幣,創單日新高。這項操作,與當周到期逆回購、到期央票和正回購相加減後,對市場淨釋出2,060億人民幣(約合新台幣9,700億元)資金。

至於其他新興國家,在10月間還有韓國、巴西、泰國、菲律賓等國家也加入降息的行列。在此歲末年終之際,還紛紛祭出寬鬆貨幣政策,顯然對於明年的總體經濟情勢,各方仍不看好,因而期望以降息來刺激投資和耐久財消費的成長。換言之,以擴大內需來填補預期出口衰退的缺口。

與前述國家不同的是,眼睜睜地看著總體經濟溜滑梯,我國政府卻只能推出緩不濟急的產業政策方案,主要是「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內容包括推動「三業四化」、培養「中堅企業」、推動「自由貿易港區」、設置「自由經濟示範區」等。從好的方面來說,如果產業政策成功達陣,則我國產業體質改善;個體經濟若能改善,總體經濟自然好轉。

然而,歐美國家一向尊重市場機制,少有訂定產業政策者,在政策思維上,他們認為政府官員不見得比直接在市場裡的廠商更懂得產業趨勢,不宜也無能為廠商決定資源配置方向。亞洲國家包括日本(二次戰後)、韓國、中國大陸及台灣等政府,則相對熱衷於訂定產業政策,或對特定產業提供特殊優惠。然而,以台灣而言,早期積極扶植汽車工業、前些年力推「兩兆雙星」產業,就成果而言,都不是成功的政策。

既然產業政策具有「不成功便成仁」的風險,而且需要較長時間才看出成效,執政當局何不直接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來刺激景氣,以擴大內需來填補出口衰退的缺口。台灣經濟之所以很難搞,實在是因為總體經濟的兩大政策工具都已經無法使用,這是政府部門說不出口的秘密。

在貨幣政策方面,我國的金融市場資金寬鬆到幾近浮濫,央行已經發行超過6.5兆元的定存單回收銀行的爛頭寸,五大銀行放款平均基準利率低到2.89%,中央銀行的重貼現率也低到1.875%,無論是利率或是貨幣數量都沒有再寬鬆的空間。因此不能再寄望央行,像其他新興國家以降息或採量化寬鬆來刺激景氣。

在財政政策方面,政府未償負債餘額已經超過近三年GNP平均值的37.5%,快要接近公共債務法所定的40%上限。因此政府部門重大建設計畫,若不具自償性,大都很難被通過。此時要財政部舉債或減稅,採行寬鬆財政政策刺激景氣,更是難於上青天。

由於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兩大總體經濟政策工具已經停擺,難怪經濟這麼難搞。可是我們真的要勒緊褲帶,等到「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成功嗎?凱因斯有句名言:「等到長期,我們都已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那該如何呢?立委諸公既能在3天內將不當津貼修改並法制化,何不快馬加鞭修改公共債務法,將40%的上限提高,例如提高到60%(類似歐元區的上限),如此寬鬆財政政策的空間就出現了。非常時期若沒有非常作法,經濟要搞好很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