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世代 年輕人高失業低薪資

中廣新聞   林麗玉   2012-09-14 05:36  

失業率居高不下,對剛踏出校園的社會新鮮人來說,感受尤其最深,台北市勞工局最近調查企業與大專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發現新的世代對職場的期待,與企業主能給予的實際待遇,落差真的很大,以最實際的薪資福利來看,就發現今年有意招募新人的企業,願意給應屆畢業生的起薪平均為26128元,不過勞工局調查了兩千多名大專畢業生的期待薪資,平均為32125元,足足就少了6123元。

勞工局長陳業鑫說,如果再以不同行業別的薪資來看,調查發現現在企業願意給的起薪,營造業平均起薪還有29265元;運輸倉儲業、資訊通訊業、製造業及其他服務業的起薪,2萬7千多元;不過住宿餐飲業的新人起薪只有2萬多出頭,勞工局長陳業鑫說,就因為就業期待與實際現狀落差大,現在的就業市場危機,已經發生了工作找不到人,人找不到工作的危機。局長陳業鑫說:「最近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對全球青年失業狀況,發出警訊,認為現在的年輕一代,將會是失落的一代,而回歸臺灣,臺灣的就業市場,從過去這十多年來教育改革的結果,造成技職教育被摧毀、高等教育泡沫化,文憑貶值,造成大學生以為可以拿到十年、二十年的薪資水準。」

而應屆畢業生選擇工作的主要考量,六成在意的是薪資福利五成四在意的是工作穩不穩定、還有四成大專畢業生在意的是工作是否有發展前景,其次在意是不是與自己的興趣相符?是不是可以學到相關的知識技能,加上種種薪資的期待,現在一百個大學畢業生,只有四成五左右,能媒合到工作直接進入職場,但卻有高達三成三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不敢踏出校門,而是選擇留在學校繼續念研究所,而面對年輕人低薪化、失業率高,北市勞工局長陳業鑫也坦言,站在勞工就業媒合的第一線業務上,真的看到了現在的危機越來越嚴重,建議年輕人如果不是真正想深入學術研究,就該直接進入職場,而不是繼續升學,提升自我的一技之長,否則只是延後未來將面對就業問題,而從實務媒合的經驗來看,其實許多大專應屆畢業生無法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是因為有些職缺,是需要有專業的工作技能。

勞工局也舉目前的就業市場狀況為例,例如目前台北市的水電工職缺相當多,不過就是找不到人,但如果是合格的水電工職能技師,其實一天工資就有兩千多元,比起大專應屆畢業生的起薪高出許多,另外還有大客車駕駛的薪資待遇,起薪也有四、五萬元起跳,而搶救整個就業市場危機,應該先從教育端開始,由政府協調,讓大專院校科系、技職體系健全,配合未來的就業市場及產業體系,培育人才,甚至也建議將大專院校的學生就業率,也列為學校評鑑,不僅可以提升國家的競爭力,也讓年輕的一代,依自己的興趣有專業技能,順利進入就業市場,而不是失落的世代。


 

~~歐債問題起源於失業,美國經濟問題也來自於失業率居高不下,台灣同樣面臨年輕人的高失業率,以上述文章的統計資料顯示,100個大學畢業生有四成五找到工作,三成三繼續進修或延畢,二成二的人待業中。以每年三十萬的大學畢業生估算,一年大約有六萬個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選擇待業。

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有許多,從「人找不到工作」來看:

1. 薪水太低:企業能支出的薪資停滯,主要是企業面臨經濟的不景氣,不敢輕易的加薪,也不敢隨便的增聘員工。企業的生存之道在獲利,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此外,薪資的高低是相對值,當物價、房價一切的支出在不斷地升高之下,低薪資將會使得人民的痛苦指數標高,年輕人也容易產生灰心而上志。

2. 工作不穩定:這個問題也跟景氣有關,當經濟維持高的成長率時,人們對於明天充滿希望,民間企業欣欣向榮,工作的穩定度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有能力者轉換工作是最好的加薪方式。更有企圖心的人則會選擇創業。在不景氣的年代,只求溫飽,期待的是穩定的工作。

舉個例子來討論,大約十五年前,開放各大學可以開設中等(國小)師資培育學程,每年培育數千名老師。加上近年來由於學齡人口不斷減少,國中及國小均控管遴聘新進教師,正式老師甄選只剩下5~10%的錄取率,因為老師的工作穩定,在不景氣的年代,顯得特別的火紅。然而,代課老師的甄選卻經常沒有人報名,開了三~四次甄選還是找不到代課老師,最後只好委請退休老師回來(領了退休金,又領了鐘點費,沒時間花錢)。這說明年輕人的價值觀,寧願不工作,想要直接拼正式老師。因為代課老師的工作不穩定,而他們的背後有家長的支應。

3. 所學專長與職缺不符:大學教育是通才教育,不是職業訓練所(除了少數專業性較高的科系),這個觀點應該很多人不認同,但我認為大學教育在訓練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大學的求學階段,應廣泛的接觸通識課程,再進一步的選擇自己所熱愛的領域去專研。不要把大學科系與職業做「等號」的連結,而是多個「箭頭」的連結。但是我所看到的國中教育,資質好的人以考上「名校」為求學目標,汲汲營營的在意分數,等到考上名校後以為功成名就,看看有多少的大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就可以知道事情的嚴重性。而社會又習慣性的以「成績」區分好學生與壞學生,沒有足夠的空間去發展孩子的專長與興趣。這些問題的根源在於家長的「價值觀」、老師的「教育觀」。

舉個例子,明年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教,教育部希望透過升學管道的鬆綁,希望孩子能適性發展,希望學校不再以考試領導教學。然而學校的行政卻希望老師能配合「大會考」及「特色招生」,模擬PISA考題讓孩子多練習。

拉拉雜雜寫了好多,想給年輕人的一句話是「改變你所能改變的,順應你所無法改變的,好好的充實自己,培養吃苦耐勞的毅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