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財經周報/經濟教室     不讀書的危機

工商時報    于國欽   2012-09-09 01:04

■陸游景仰諸葛亮的讀書境界,詩云:「沔陽道中草離離,臥龍往矣空遺祠,當時典午稱滑賊,氣喪不敢當王師。定軍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風想像梁甫吟,尚憶幡然答三顧。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餘,世上俗儒寧辦此,高臺當日讀何書。」

■于謙《觀書》一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香。」

上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從小喜歡看古典文學、中世紀拉丁詩。他經常到劍橋市場上的戴維舊書店買書,離開伊頓中學時已藏書三百餘本,在劍橋大學求學期間,他與好友阿瑟.柯爾共組「巴斯克維爾藏書協會」大量買書。

愛書是不分中外的,以釵頭鳳一詞為後人稱道的陸游,藏書滿屋,自稱為書巢;歐陽修自小貧窮,到處借書,寒夜苦讀;擊潰瓦刺讓明朝國祚延長兩百年的于謙以書為友,他於《觀書》一詩寫道:「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這些中外愛書人士的成就雖分屬不同領域,但他們的相似處就是愛買書、愛讀書,並以智慧為歷史寫下新頁。最近重慶南路的書店吹起熄燈號引起外界關注,其實這不是今年才發生的事,這條書街從繁榮到凋零,總其原因正是愛讀書的人已逐年減少。

高等教育普及的反諷

這實在是諷刺,民國70年代國內有大學學歷者還不到7%,但文風之盛足以讓出版、書局業績蒸蒸日上,如今高學歷人口遍地皆是,具大學學歷的人口比率超過25%,卻反而讓重慶南路的書店一家家關門,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竟然沒有讓學子們領略到讀書的樂趣,實在可悲。

也許有人會說重慶南路書店的消失,並非買書的人減少,只是轉向大型連鎖書店、網路書店購書罷了,不值得憂慮。但真是如此嗎?我們從近十年的工商普查資料發現,民國85年全台的書局仍有9,504家,到民國95年書局僅剩7,463家,十年間書局的從業人員也由2.9萬人降至2.2萬人,書局的凋零與台灣近二十年來高等教育的普及,成了極大的反諷。

書的魅力遠不及娛樂

試想,我們的青年人若真愛讀書,我們的書局、出版業何致如此蕭條?我們也可以由近十年兩次青少年狀況調查結果獲得佐證,青少年休閒活動以看書為主的人口比率由8.4%降至6.7%,更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歲唸大學研究所時期,還有近三成學子的零用錢是以買書為主,但25~29歲當這些青年們走出校園,進入職場,零用錢多了,但用來買書的人竟不到8%,這和凱因斯、于謙、陸游那種愛書的境界,相去何止千里。

隨著年齡的增長,捨得花錢買書的人大幅減少,這說明在學時期買書、讀書,只是為應付考試,並沒有從大學教育裡尋得讀書的樂趣,因此畢業後即遠離書本,25~29歲的青年有高達70%把多數休閒時間花在上網、看電影、唱KTV,逛街購物、用餐聊天,而喜歡看書的人僅區區5%。

看到青年們如此不愛讀書,我們就不難理解何以出版業日趨艱困,何以重慶南路書街如此凋零,然而書街的凋零,何嚐不是國力的凋零,這怎能不令人憂心。


~~因為很多的家長始終把孩子考上名校當作是目標,也視為自己的榮耀;也因為許多的學校把班上考上幾個第一志願當作是老師的績效。殊不知,在這種追求功利名氣的過程當中,學生一旦達成了目標(考上名校)的同時,也就沒有了目標,也就沒有了努力的動力。

~~昨天是家長日,有許多家長批評英文老師、國文老師,為什麼要孩子背課文?基測又不考背課文!好的文句不背,如何提升文學素養?難道把時間都拿來上網、打電動、玩FB?其實背誦好的文句,可以提升賞析的能力,也算是一種基本功。保持接納的態度才能尋得書中的樂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