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東協 建大董事長楊銀明百億投資越南

工商時報   記者劉朱松/台中報導   2015年09月21日 

2106建大_全球生產基地布局建大近5年營運建大上半年全球銷售比重2015.09.21

建大工業旗下東協首座轎車胎廠,正式落腳在越南。建大董事長楊銀明明(22)日將在越南,與越方正式簽訂總面積約42.23公頃土地合約,未來擬分期開發,共砸下新台幣百億元,籌設轎車胎廠,首期預定1年半內可投產,就近供應東協及美國等市場。

楊銀明很無奈地說,原本這座轎車胎廠是要設在台灣,但因台灣沒有辦法取得至少20甲土地,目前建大與旗下建豐,只在雲林斗六的雲林科技工業區石榴班區,共買到兩塊不相連的土地,總面積5.3公頃,因基地面積實在太小,無法籌設轎車胎廠,目前公司還在積極覓地中。

「但是我們真的不能再等了!」因此,建大以1,773.91萬美元,買下越南同奈省江田工業區約42.23公頃土地,新廠用地與原來建大越南廠距離10公里,未來越南新廠生產轎車胎,賣到東協的印尼,及菲律賓等地,都可享有免關稅優惠。

在越南2廠用地敲定後,建大在全球輪胎生產基地,包括台灣廠(含彰化員林廠,及雲林莿桐廠)、大陸深圳廠(含1、2廠)、昆山廠(含1、規畫中的2廠)、天津廠、規畫中的惠州廠、越南廠(含1廠、規畫中的2廠),及正興建中的印尼廠。

至於建大旗下印尼廠面積約29.72公頃,原本也規畫轎車胎廠,將因此暫緩。印尼廠預定今年底將分別投產自行車胎、機車胎及內胎,準備搶攻印尼內需及外銷市場。

成立於1962年的建大,早期員工數只有50人,資本額96萬元,今年創業邁入53年,股本已增至85.73億元。其中,楊銀明主導經營21年來,合併營收由他接班時約20億元,至去年成長至332.92億元,展現不凡的成長力道。楊銀明認為,2017年因惠州新廠及越南新廠陸續加入營運,營運成績更將出現大爆發。

為何選擇在越南籌建轎車胎生產基地?楊銀明分析,建大的生產基地策略,是建立多個製造「窟」。建大早在1989年就到中國大陸深圳投資,但這幾年來,中國大陸本身也產生很大的變化。現在大陸不只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雖然打貪使得消費節制,但內需總有一定的規模。

不過近幾年來,大陸的生產成本墊高,卻已不利於業者設廠,最重要是中國大陸因樹大招風,外銷愈來愈不利,過去包括巴西對中國大陸自行車輪胎課徵反傾銷稅案、美國今年對輸美的大陸製轎車胎,實施「雙反」,即課徵反傾銷稅與反補貼稅;歐盟則是用較高環保標準,來卡住進口的大陸製輪胎數量。

因此,建大最新投資策略,除了上述的惠州新廠、昆山2廠興建案,及天津廠擴產規畫案,仍持續進行外,未來集團不想在中國大陸做大手筆擴充。下一個階段,將會在東協投資布局。

原來建大計畫在印尼設廠,後來發現,印尼新廠連搞個員工的工作證,都很麻煩,而且無論土地成本及工資,都比越南貴。目前越南月薪為新台幣1.1萬元,甚至比大陸月薪為新台幣2~3萬元還便宜。而且越南的建廠行政作業簡單,加上建大早期在越南設廠時,時任的同奈省工業局長,已升任同奈省長;原財政局長,也升任副省長。經評估結果,建大長期在越南投資,會比印尼好,這是建大選擇在越南籌設轎車胎的主因。

至於金磚四國之一的印度,建大暫時不考慮去投資,改由越南廠生產機車胎,交貨至印度。

另旗下建大橡膠(惠州)公司,今年2月12日已核准設立,占地面積約880畝,將分期籌設輪胎廠,等惠州廠完工落成後,旗下深圳1、2廠的生產線與產能,將移轉至惠州廠,未來騰空的深圳1、2廠,改進行土地城市更新合作案。楊銀明指出,深圳廠區就位在地鐵站旁,地點絕佳,可望轉型成商業中心,以增加公司開發利益。(工商時報)

 

人物側寫-楊銀明擴充事業 堅持技術、市場

工商時報   記者劉朱松   2015年09月21日 04:10 

今年11月是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的「雙喜」月份。一是他將獲頒台灣大學化工系的傑出校友;另一個,則是位於美國俄亥俄州(Ohio)Akron市的建大美國研發中心,也將正式落成啟用。

建大的發展轉捩點,是在1989年由於台灣經營環境出現瓶頸,匯率陡升、工資暴增,滿手訂單卻生產不出來,不得不出走海外投資。第一個海外廠「建泰深圳廠」,1992年1月投產,第1年即損益兩平,隔年賺錢後,迄今從來沒有虧損過,成為楊銀明津津樂道的投資案。

早期,建大董事會中,有董事認為公司要轉型,應跨足高科技才對,但楊銀明認為,要跨業投資,技術及市場是最難的,反而資金不是很難。

此外,建大由小胎的兩輪車胎,再跨足轎車胎,也不容易,因為轎車胎算是輪胎的高科技產品,但至少技術落差不會太大,且通路也與兩輪車胎不一樣,公司都必須重新建立。

楊銀明認為,他的經營策略,就是強調在事業版圖擴充時,因技術不好買,甚至根本買不到,而且因為產品的不同,市場可能也完全不一樣,所以,至少要能在技術或市場之中,站穩一邊才行。

建大早期夢寐以求的營運目標,是想攻進美國的組車廠,這也是他當初取得美國紐約州雪城大學化工碩士學位之後,沒有馬上返台在建大任職的主因,他留在美國Chain Bike公司上班,就是希望為建大爭取到這家公司的訂單。

建大的自行車胎,早期只能賣到補修市場,沒有辦法做組車廠生意。Chain Bike最鼎盛時期,1天自行車產能可達4千輛。結果透過楊銀明,建大順利打進該組車廠供應鏈,讓建大自行車胎在美國市場走紅,開啟銷售全球的契機。

後來建大與美國固鉑(Cooper)輪胎合資成立固鉑建大昆山廠,最後這樁合作案雖因建大出脫手中合資的持股給Cooper回收資金告終,但建大已順利跨入轎車胎生產領域。一步一腳印之下,如今更在全球輪胎業重鎮Akron設立研發中心,成為建大工業發展的新里程碑,也證明楊銀明堅持本業的信念確有其道理。(工商時報)

 

紅色供應鏈威脅? 楊:太聳動

工商時報   記者劉朱松/台中報導   2015年09月21日

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已影響台商訂單與台灣經濟表現的說法,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認為,這種說法太聳動了,並強調大陸廠商與台灣廠商競爭,本來就符合「物競天擇」的生存原則。

楊銀明說,企業不要只想攻占別人市場,而要想辦法不斷開創市場,這就是競爭。台商到大陸投資後,現在大陸自己的產業發展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事;各國大廠轉往東協投資後,將來越南、印度也會強起來,屆時,總不能又說遭到「越南供應鏈」的威脅。

楊銀明舉自行車產業為例,台灣早期是從日本學技術,最後出口攻到美國及日本等市場,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因為台灣的業者夠強,現在美國已經沒有廠商生產自行車了,連美國自行車胎業者也改往電子及金融等行業發展。實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後,兩岸間的自行車進、出口的關稅,都是免稅,而大陸自行車出口至台灣數量,並沒有增加,但台灣出口至大陸自行車數量卻增加很多,累計今年前8月出口至大陸數量高達7萬多輛,而且出口至大陸自行車的平均單價高達594美元,「大陸生產的自行車單價只有4、50美元,怎麼能跟台灣廠商比!」

他也指出,電子業外移到大陸,通常台灣的生產線就縮減了,但他最感到驕傲的,就是建大到大陸投資26年來,台灣廠的營收不但沒少,還成長了2倍,就是大為產品的數量與價值都同步成長。

楊銀明認為,大陸業者會與台灣廠商競爭,符合「物競天擇」生存原則,而台灣廠商要致力於產業升級,再往高階及高單價產品發展,才是根本之道。因為紅色供應鏈的產品,將取代的是台灣低階、低單價產品。這也是為何建大雖赴海外投資超過25年,但把技術、人才、財務、接單、研發及模具開發都留在台灣,深耕台灣廠經營。(工商時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建大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