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文/高子壹   2015-08-13

親愛的,你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教書以來,第一次問學生這個問題。

我會選擇在你們班丟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你們很不一樣。你們是補習班裡的「前三志願班」,所謂的資優班。當其他同學為了能不能考上公立高中而緊張時,你們思考的是自己要上北一還是中山;當其他同學為了及格而擔心時,你們的目標是永遠沒有頂點的「滿分」;當其他同學為了前途而思考時,你們享受著家庭、學校和補習班專為你們而提供的資源,視「升學」為唯一的路。

還記得第一次踏入你們班的時候,你們大聲地自我介紹。

「XX是神,XX是鬼,我們是神鬼奇航。」

「XX是幽靈,XX是海,他們是幽靈海。」

當時的你們多有活力啊!可是這樣的活力,經過一個暑假,升上國三之後,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了。現在上課的時候,我感覺不到你們對課程的熱情,取而代之的,是「應付」考試的疲憊。你們不想「了解更多」,你們只想「考得更好」;你們不想「享受課程內容」,你們只想榨乾每一秒鐘,不是希望「老師講笑話」休息一下,就是想用最短的時間多得兩分

親愛的,看著你們信任的眼神,我忍不住想問你們:「你們為什麼要讀書?」

你們似乎被這個問題嚇到了,全班頓時靜默。也許從來沒有人問過你們這個問題,也許你們在揣測我要的「標準答案」。

經過幾分鐘,終於有人給我一些回應:「為了賺錢啊。」

真是簡單而不用腦袋的標準答案啊!

我回答:「是嗎?讀書能賺錢嗎?你要賺錢的話不應該讀書,你應該去做生意,讀書不保證你能賺到錢喔。沒看到現在大學生出來也是22K嗎?」

聰明如你們,馬上有人回答:「現在大家都讀大學,不讀書怎麼找得到工作?」

這個答案馬上獲得其他同學的贊同:「對啊,不讀書的話連22K都沒有了。」

BINGO!又是個「標準答案」。

可惜,老師很機車:「你現在不要跟我說別人嘛,你就說你自己好了,你為什麼要讀書?讀書不保證有工作啊?」

你們知道嗎?根據教育部的數據,民國99年失業率最高的,正好是教育程度「大學以上」的那一群(失業率高達5.62%),相較之下,高中教育程度的勞工失業率為5.43%,專科教育程度的勞工失業率為4.33%。數字會說話,讀書不一定有工作喔!更何況,就算有工作,也不保證你能過得幸福。

我請你們放學後回去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過了幾個禮拜,你們準備好了,一上課,就問我:「老師,你為什麼要讀書?」

我很開心你們將這個提問放在心上,這讓我瞬間來起了精神,一個一個同學詢問。

你們的答案無非是:「在別的地方輸別人的,可以在成績上贏回來」、「可以證明自己」、「讀書可以讓自己說話比較有內涵,有些人聽他講話真的是……」

我最親愛的學生們,兩年前,我還在就讀碩士班時,在日記上寫下以下文字:

「其實大概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無非是求學之路太過順遂,從來沒有好好想過念這個要幹麻,考碩士也是,我小學就立定志向要拿碩士學位了,念什麼倒是其次。可進入研究所,沒了書卷獎或同儕壓力之類的動力,一條學術之路上也不過自己踽踽獨行,哪個人真的管你在做什麼?以前以為的「標準」現在看來也不過是學術偏好的不同,好了,我自由了,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在這裡幹什麼。

偏偏讀書很苦,很苦很苦,我實在無法下定決心,就為了一個學位、一篇論文,就要繼續這種苦日子……因為無法下定決心,就無法投入。我太需要外在的肯定了,偏偏寫論文是自己的事,讀書是自己的事,沒有老師告訴我這樣做很好,可以拿90分,或是什麼奇怪的排名能指出,喔~妳是第一名。沒有紅蘿蔔我就走不動了。然後停下來才發現,除了繼續走下去、拿到學位以外,自己還真的沒什麼三小路用。畢竟活了二十四年,我唯一會的事就是讀書、寫報告,這還是過獎了,講得白一點,我最會做的就是考試、得到老師的肯定,也是活到今天才發現,那是最沒用的事。

親愛的,你們的回答讓我想到過去的自己,把所有的時間和心力花在課業上,甚至把自己的所有價值賭在分數上,心情隨著成績起伏,自我感覺隨著成績起伏。考得好的時候自大,考不好的時候自卑,活到這麼大,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人生除了升學還有甚麼樣的可能性」?更難過的是,我像你們一樣,拿著成績當令箭,有了文憑,就以為自己真的獲得了「知識」;分數比別人高,就以為自己真的學得比別人好。

更糟糕的是,在我的內心深處,就像你們,還有你們的家長及老師一樣,有一套僵固的「價值體系」,它告訴我們:勞心是好的,勞力是不好的;讀大學是勝利組,讀技職是失敗組。然後,為了家長的「面子」,為了「證明自己」,我們似乎「身不由己」,除了升學沒有其他的選擇。

親愛的,我不是在責備你們,你們也不要怨嘆家長和學校的老師,你們之所以會感受到這麼重的升學壓力,原因非常簡單:文憑的價值不是虛幻的,相反地,文憑的「好處」太過實際,以至於拒絕文憑將會成為一件危險的事

可是親愛的,你們不一樣,對你們來說,要獲得文憑並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正因為升學這條路太過理所當然了,反而掩蓋了其他的可能性,也使得我們對於「讀書」這件事缺乏反思,而這是相當危險的。

之前網路流傳一篇文章:一個功成名就的主治醫生,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人人欣羨的事業,人到中年,卻抱怨人生沒有意義。親愛的,我不希望你們像我,像那個醫生一樣,時間大把大把地過去了,才開始追尋自己要的是什麼?

如果我們照著社會告訴我們的價值來走,我們將陷在無意義的比較裡,永遠找不到出路。然後,我們會開始羨慕別人,為什麼別人可以念到第一志願,為什麼我只有第二志願?為什麼別人可以出國讀書,為什麼我只能當土博士?為什麼別人可以月入十萬,我只能拿22K?

更糟的是,我們會開始否定自己,永遠在夢想自己得不到的,而看不見自己的處境與結構的限制。膨脹自己,以為「只要努力,什麼都可以做得到」;反過來說,只要自己做不到,就過度地責備自己,「如果我做不到,一定是因為我不夠努力」。可是,我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你喜歡讀書嗎?讀書能讓你快樂嗎?除了成績和文憑以外,讀書讓我獲得了什麼?

這幾次上課,每次我一進門,你們就問我:「老師,你為什麼要讀書?」我不想提供答案,因為我相信,對每個人來說,這個問題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我不希望你們將我的答案視為「標準答案」。但如果你們問我,我現階段的答案會是什麼?對畢業三個月以後的我來說,「讀書」的確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離開那套功績主義式的體制後,我才發現,讀書不再是為了那一分、兩分,也不再是為了得到什麼立即的「利益」。我很開心地發現,當我的生活中遇到了甚麼樣的困難,我過去受的教育,能引導我「如何面對困境?如何思考問題?」;當我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的時候,我過去受的教育,能幫助我「如何獲得更多的資訊?如何評估現象?」;當我看到新聞的時候,我過去受的教育,能讓我分辨「這條新聞背後的邏輯是什麼?這個人說的是對的嗎?」,而不會看到「西裝筆挺,講話有權威感的『專家』」就全盤接受,人云亦云。

對現在的我來說,受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幫助我更了解「我是誰?」,了解自己的處境,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了解我可能達到的目標,而且知道,要怎麼達到它。更重要的是,讀書讓我看到自己與他人的連結,讓我了解到,自己從來不是孤獨地面對世界

所以親愛的,你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當然不只是如此,未來,當你在做任何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時,都請你思考一下:我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為什麼要進A公司而不是B公司?

我為什麼跟甲在一起而不跟乙在一起?

我為什麼要結婚?

順著社會價值所指向的道路前進,只是偷懶,希望能有人為你的決定負責罷了!可惜的是,家長或者老師,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甚麼樣的選擇對你比較好,而且他們無法為你的人生負責,所以他們只能指引一條他們認為「比較安全」的路。我從不會用「孩子」稱呼學生,因為我相信你們有思考的能力,你們應該知道自己是誰?你想要過甚麼樣的生活?你為什麼要讀書?親愛的,你們「可以」且「必須」為自己負責。

請勇敢一點,正視自己的人生吧!

文章出處:VIDA ORANGE 

 

短評: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文憑?是為了賺更多錢?如果成立的話,那為什麼在台灣,考大學的錄取率超過95%,但我們的人均所得只有2萬美元?新加坡的大學錄取率約二成,人均所有5萬8千美元。我的答案是培養「獨立思考」!

思考需要「空間」,需要顛覆價值

獨立思考的能力起於好奇心,但在追求標準答案的過程,好奇心容易被反覆的練習所磨損。台灣的考試講求公平,在追求公平的原則下,有絕對的標準答案是考題的設計準則。

國中考高中的教育會考,除了作文之外(現在還加了英聽及數學兩題的非選題),其他全部都是選擇題。高中考大學的學測及指考,也幾乎都是選擇題(倒扣已取消,亂猜有基本分)。所以國中、高中的學習過程,段考也幾乎都是選擇題。如果考非選題,老師改考卷很輕鬆(因為幾乎都是空白居多)。

結果是,分數很難看(因為沒有猜對的機會,期望值是零),家長不能接受太低的分數、校長會給予壓力(我來出個全部非選題,鐵定要寫報告)。因為家長很少去「思考」分數背後的意義,只是想利用高分來建立孩子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孩子學到了什麼?」這是因為我們的文化重視結果,而非過程學到什麼。國外老師打分數ABCD,台灣硬是要分成100個等第。

思考需是「時間」,需要健康的身體,需要靈活的心靈

國中、高中階段的上課時間,在歐、美、加、澳等先進國家只安排到下午三點,台灣安排到六點,甚至於晚上還需要去補習「聽」一遍。時間都耗在聽講。反覆練習考卷的題目,練習他可能永遠搞不懂的東西,沒有時間去探索自己的潛能。

如果沒有在學生時代養成運動的習慣,出社會之後,就很難有運動的習慣。運動,不僅可以鍛鍊體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更可以抒解壓力。但台灣,中學學生的時間,幾乎都被關在教室。考前,下課時間還會被學校沒收。

靈活的心靈需要多元的探索,來看看這個義大利的中學老師,出了什麼暑假功課?

http://www.storm.mg/lifestyle/55713

從這些暑假功課,無形中是在探索自己的人生

專注力與閱讀習慣

這是終生學習的關鍵所在,小學階段如果可以培養出這兩個能力,你的小孩以後就是人生勝利組了。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