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廉價大學 教不出有競爭力人才

2014-08-19 01:23 中國時報 林建山

新任教育部長吳思華的起身炮是要讓各個公私立大學學費「鬆綁」調漲,當然是個值得喝采的決策;但是,卻又在這項宣示中附加了,包括調漲幅度不得超過1%小微幅度等諸多「既反市場」「又大不合理」的前提限制條件,使這項宣示變成「說漲等於沒漲」的敗筆。

大學學費的落後型偏低及數十年凍漲,是造成台灣高等教育發展滯後,以至國家人力資本全球競爭力日益頹落的變數之一。

縱觀要求大學學費必須「廉價」的主張者,都認定高等教育是「國民人人所必須」的一種「經濟財貨」,並且視之等同是與小學六年強制教育一樣屬於「純粹公共財」,其成本費用務須一律交由全國納稅人來共同承擔。

但在制度經濟學理則上,小學國民教育旨在「消除文盲」,並供作建設良好國民素質的「創造人生學習基礎平台」,當然要讓全體國民都能平權享受的「公共財」,甚至用公權力強制其必須享受的「免費政府服務」。但是,中等以上教育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已脫離了純粹公共財範疇屬性,正式邁入由使用者付費的「準公共財」。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政策目標,乃在創造社會所需的多元化人力資本、特化的人力資本、有競爭力的人才、社會菁英化人力資本。

展望未來台灣高等教育要具全球競爭力的發展,則教育部必要的前瞻性作為,就是要讓所有大學能夠全面性「市場化」。既要如此,則有兩個首要的政策法制鬆綁,必須優先作到:

第一是對於高等教育的院系所設置及課程標準大鬆綁,讓所有大學得以依其「各自目標市場之所需」,聚焦專精去發展更具有特色、差異化的院系所類別與課程項目,而絕不能再像今天一樣,都一字平肩地要其只能成為「標準廠房」,使整個台灣高等教育成為「一律庸才的教育」

第二個必須優先鬆綁的事項,正是吳思華部長所想要推動的,不限定大學的收費標準,每個學校都可以依其院系所的特色、能量、師資水準及市場形象與社會認可的價值感,訂定各自的高低學費標準;「市場機制」自然會予以壓制、調勻或激勵,終致得到可以適存市場的供需水準

對於生產績效卓越、「貴族收費」的好學校,則教育部應賦予一定的教育倫理要求,向歐美先進社會看齊,讓每一個班級都至少保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獎學金學生名額」,採全額、半額或免學雜費之不同形式,以讓「貧窮弱勢但有潛力實力的未來人才」都能夠「選擇性地」讀得起任何大學。(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唸書是「投資」自己!
唸完大學,空手而回,那一張白紙(畢業證書)
只證明了在大學虛度了四年,浪費青春,也浪費了金錢
就好比買了不實用的衣服,堆放在衣櫥,價格再便宜,也是一種浪費
台灣的教育,就像夜市文化一般,低價卻不見得實用

教育部只要做二個字「鬆綁」
台灣的過往30年,我們的經濟發展勝過中國的關鍵,就在「鬆綁」下的「競爭」
減少經費補貼阿里布答大學,把經費拿來補貼技職院校發展實用技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學 鬆綁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