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結構大調整 QE不是萬靈丹

【經濟日報╱社論】   2014.04.18

中國大陸3月份部分經濟指標公布,不甚理想:按年比,出口下降6.6%,進口下降11.3%;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2.4%,比上月的2%高出0.4個百分點;PPI(生產者物價指數)跌幅擴大至下跌2.3%,是連續第25個月的負增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說,若經濟增速偏離目標水準,央行將採取微調措施,也可能動用更強有力的手段。周小川的論點與美、歐、日等國的經濟官員,最大的差別是,現在的中國關注的是通膨,眾多發達國家更多的關注是通縮。所以中國對於是不是放寬貨幣政策還在猶豫,而發達國家則早已持續採取量寬(QE)的貨幣政策,希望能刺激物價上漲了。

問題的本質真的是那麼單純嗎?恐怕包括經濟官員在內的大多數經濟專家都太熟悉、習慣並受制於傳統的經濟思維了,看不到一些全新的問題本質。

先思考一個讓幾乎所有經濟學家也許答不上來的問題:為什麼幾年來(至少從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以來),各國競相採取極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都未能如預期般明顯地拉動起需求,以至於他們期待的物價指標不但不見上升反而有通縮之虞,與此同時,呈現的卻是幾乎所有資產價格的飆升,讓人擔心其中是否存在著巨大泡沫?

中國大陸剛公布的指標最能說明相關的問題。CPI上升,PPI卻持續25個月負增長;與此同時,還要看到相當一段期間房價也大幅上升,直到最近,才有部分城市出現微降。CPI與PPI的方向背離,分道揚鑣,已遠超過一般經濟周期應有的情況。然則又如何解讀?

關鍵或許就在於一些前所未見的結構性因素,使得總需求疲弱到就算是用盡了傳統的擴張性政策也拉不起來的地步,因此PPI持續下降,發達國家則是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增長卻欲振乏力。但另一方面,過度擴張的經濟政策尤其是幾乎無止境的量寬政策,釋放出來的巨大購買力卻反映到CPI的上漲之上。我們因而有必要把需求區分為「實需求」(實質需求)與「虛需求」(名目需求)兩種概念。實需求疲弱無力,所以PPI升不起來,以致受量寬政策鼓吹起來的虛需求的巨大購買力祇能造成CPI(在中國)及資產價格的飆漲(幾乎所有國家)

遺憾的是,眾多國家的決策部門眼盯著就業及CPI一再未有起色,也就一再地採取包括量寬在內的強大刺激政策,使問題更加深重。

那麼,實需求疲弱難振的長期性與結構性因素又有哪些?最主要的有兩個,一是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源頭又有兩個,即長期以來的全球化與2008年9月金融海嘯之後的超寬鬆貨幣政策),抑低了整個社會的平均消費傾向。這些年來,普遍發生在各國的「1% vs 99%」的社會抗爭或「占領華爾街」運動,即是此一結構性問題的折射

一個是人口老化,愈來愈多的國家已進入或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從而普遍弱化了消費需求。哈利‧鄧特二世(Harry S. Dent, Jr)最近出版的《2014~2019:經濟大懸崖》,就是從「人口學」的角度分析當前全球的經濟問題,並指出若無針對性的對策,全球經濟將面臨的巨大危機。其實無需鄧特的理論分析,從上世紀二戰之後,美國、日本、四小龍及中國大陸的繁榮軌跡就可以清楚看出一個國家青壯化與需求及增長之間的密切關聯了。而今,所有以上地區再加上歐洲卻都已面臨到鄧特所謂的「人口懸崖」了,又能如何期待需求動力自何而來?

貧富收入問題及人口老化問題傳統上更多地是屬於社會學範疇而不是經濟學範疇,多為經濟學家所忽略。但這些問題所導致的總需求不足問題,卻又非當今經濟學家所熟悉擅長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所能改善解決,甚至於一再迷信量寬政策的結果,祇會治絲益棼,造成愈來愈大的資產或金融泡沫。

面對著當前全球範圍難治的經濟沉痾,經濟學家需要的是更謙虛的心態,及更開闊的視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