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海嘯 每年2000教授失業?

【聯合報╱高怡宣/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教授(台北市)】   2014.04.17 

在這次服貿爭議中,學生們表達出對於未來失業的憂慮。可是在兩年之後,也就是下屆總統當選的民國一○五年,大專院校專任教職員的失業潮,就會像海嘯一般地來臨,又快又猛,持續十三年,這更是需要立即討論的議題。

根據內政部的資料,十八歲的人口會從今年的卅二萬人,降到民國一一七年的十六萬人。目前大專院校的專任教職員有八萬人,若是大專院校的生師比(公立是十九,私立是廿四)和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不變,民國一一七年專任教職員的人數會降為一半,剩下四萬人。未來的十三年,每年平均減少三千個員額。扣除屆齡退休的人員後,每年可能超過二千人失業

教育部將會成「失業部」,為處理教職員失業問題,而沒心力去規畫高等教育政策。下屆總統,不,未來三屆總統也將會眼睜睜地看著台灣的高等教育崩盤。

為了重新規畫高等教育,個人建議:

首先是要鼓勵私人興學,讓優秀的公私立大學互相競爭,彼此才會進步,因此需要減少公立大學的數目和招生人數。公立大學應該採取同質合併,將數個性質相似的大學合併,各個校區分配到不同的學院,以增加同性質教師的數目,產生群聚效應,促進合作。

其次是要兼顧區域均衡發展。按照教育部無為而治的做法,各界預期東部和南部的學校幾乎會全面陣亡,只保留北部的大學,這對於國家發展是惡性循環。因此需要由立法院制定規則,減少北部公立大學的招生名額,讓東部和南部的公立大學可以生存。

從國小處理少子化海嘯的經驗得知,年資是決定教師去留的關鍵因素。換到大學裡也會發生同樣的現象:年長的資深教授留在校園,而年輕助理教授的數目會減少。這對於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教育部在執行公立大學合併時,必需規畫教師的年齡分布狀況。

此外,還要將「生師比」降到香港的水準,也就是十二,以提升大學的教學品質,讓台灣的大學更有競爭力,可以和香港的大學搶學生。

隨者大一新生錄取人數的減少,教育部應將補助學生的經費提高,讓大學學費不漲反降,甚於可以發高額的獎學金,爭取優秀高中生。

教育部也應該儘快建立失業教職員的輔導轉業機制,每年協助超過二千名失業教職員獲得新的技術,重新投入職場,為國家貢獻心力。

少子化海嘯將在民國一○五年開始摧毀高教,希望大學校長、行政院、立法院、藍綠兩黨主席和總統候選人,共同討論生師比、錄取率、公私立大學比例、一般大學和科技大學的招生人數、以及區域平衡具體方案,再由教育部提出逐年實施的進度表,讓高等教育在十五年後,有浴火重生的機會。

 ----------------------------------------------------------------------------------------------------------------

廣設大學的後遺症開始陸續發酵中

13年前,在已通過博士班資格考後,選擇了休學,這個決定震撼許多的親友
當時再多花個二年,就可以順利的取得台灣大學的博士學位
但我選擇傾聽內心的聲音,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像前一篇文章,嚴長壽所言年輕人應該自問「我的能力和興趣是什麼?我想要做什麼工作?」
而不是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學位的虛榮
我努力的通過教師甄選,取得現在的工作

回想當初的決定,沒有後悔,而是欣慰,還好當初選擇現在的路
如果當初選擇唸完博士學位,留在大學教書,也即將面臨失業的危機

對於這些危機,學校的教育並沒有一絲的改變
依然努力的訓練考試機器,而不在乎孩子的興趣
依然努力的餵食孩子考卷,而不在乎孩子的能力
在意孩子的未來的學校及學歷,而不在乎孩子的學習態度

每個孩子都適合念大學嗎?
這個問題是年輕的學子應該審慎的問自己

大學都可以提供足夠的教學品質嗎?
這個問題是即將倒閉的大學應該審慎的問自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高等教育 少子化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