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提高利率 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

中國時報  2013年11月29日 

中央銀行25日公布10月金融數據,貨幣供給總計數已創26個月的新高,且逼近央行貨幣成長目標區上限。但相對應經濟成長率,今年又是開高走低。顯示貨幣供給成長已遠高於經濟成長所需,諸多寬鬆貨幣的弊病已經出現。央行應該思考貨幣政策是否應該改弦易轍?新思維才能救沉痾。

現在台灣的貨幣政策是仿美式的低利率政策,此源於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海嘯,為了拯救大幅衰退的經濟,研究大恐慌時代著名的學者,當時美聯準主席柏南克,力主量化寬鬆(QE)政策,更將利率降至幾近於零的水準。

傳統經濟的理論認為增加貨幣流通的數量,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經濟成長。這是因為利率低,代表使用資本的成本下降了,不但促進企業增加投資,也會降低家庭的儲蓄而提高總體的消費水準。

美國的確符合這樣理論的描述,尤其是美國的家庭消費,有分期付款的習慣,因此利率降低對提振消費購買也有確實的幫助。因此金融海嘯未如1920年代大恐慌般持續10年之久,而是在2009年底,景氣就開始復甦。後雖又有歐債危機,但現在我們看到美國的經濟已經緩步回升。QE政策也開始在退場。

然而在台灣,這幾年執行低利率政策,不但沒有帶來預期的企業和家庭更多的投資和消費支出,經濟的景氣還每況愈下。另外,炒房成本因低利率而大幅下降,懂得利用財務槓桿的人更有機會大賺其錢,此舉已經嚴重加深貧富不均。

當存款利息大縮水,許多定存族、退休族、財團法人靠利息收入來支應支出,消費就跟著結結實實的減少。最新公布的M1B約13兆,M2約35兆,相差的是以定存為主的準貨幣。利率降1%,1年就差2200億;3%就差6600億。

當然這不全然會用來消費,但一定的百分比對消費市場的打擊就很大。而且有些家庭覺得利率降低、儲蓄不足未來退休養老的需求,就會引發更大的儲蓄準備,排擠掉更多的今天消費。

對企業而言,而當國內總體消費的下降,加上歐美的景氣寒冬,企業看壞經濟,不會因調降利率而增加的投資。加上辜朝明先生的理論「資產負債表衰退」下,由於2008年後企業的負債遠大於資產。這時候,即便利率再低,企業也不想借錢,因為他們只是急著把賺來的錢全部拿去償債。經濟缺乏動能,因此就更衰退。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長期執行低利率的政策,反而造成日本走不出經濟停滯的困境。

另一方面,長期低利率政策,損害了儲戶的基本利益。借款人受害,貸款者得利,公平正義受到挑戰。過多的錢,追逐股票和不動產下,資產價格大幅提高。炒房者得利甚多。低利率已使貧富差距更加擴大。最近消息,頂新魏家4年前一口氣買了9戶帝寶,竟然可以貸款99%,幾乎是沒有成本就能創造財富。而買兇宅法拍屋的單親家庭卻得不到貸款。台北市議員王鴻薇說得好,「放款的銀行根本就是炒房的幫凶」。

利率是買房者與建商最大的風險。持續的低利率,建商賺錢容易,現金滿砵盆;炒房者不會獲利了結、沒有拋售,還在伺機等更好的機會。這些都造成房價居高不下,沒有降價空間,房價的合理化遙遙無期。

更嚴重的是現在年輕人面對如此高的房價所得比,信心全無,能有「小確幸」就心滿意足,談何成家立業?深深傷害了未來社會的發展。

低利率政策也讓金融機構困難經營。前行政院長陳冲就指出低利率是現在台灣金融市場最大的風險。因為低利率造成台灣利差目前仍落在全世界最低的群組,此舉增加了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讓保險業的利差損持續無法改善,已經形成一系列複雜的金融問題。

過去經濟學家認為溫和通膨有促進景氣的效果,可是這些年來,民生用品的確因為過多的貨幣及油電雙漲,已經有所調整。但整體景氣不但沒有好轉,受薪階級薪水也不漲,廣大民眾普遍覺得受到傷害,感覺日子比以前還苦。

綜上,低利率政策在台灣已經不合時宜。其實央行彭總裁在第三季理監事會後也已說「利率不會永遠這麼低」,提醒民眾留意利率走高的風險。但我們在此也忠告央行,貨幣政策該轉向緊縮,勇敢提高利率的時間到了。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

 

長期的低利率,使得財富的分配出現M型化。而當政府沒有足夠的稅收做好社會福利制度(濟弱扶傾),那麼社會將產生極度的不安,這大概就是資本主義最終的宿命吧!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