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oogle UP! IBM down!」思考台灣的產業發展與教育方向

前幾天同時看到兩則新聞,一則是IBM在2013年Q3的營收下滑(每股的獲利上升),投資人毫不留情的砍殺,股價跌破重要的頸線,180也是巴菲特的收購IBM的價格。隔了一天,卻看到Google的股價突破1000元大關。同樣是電子大企業,為何產生如此大的差異?

新聞: 軟的比較強!硬的比較弱! Google UP!  IBM down!

從企業文化來看,IBM代表的是比較傳統性的思維,雖然他們在電腦的系統整合、軟體設計方面都有不錯的實力,相較於純粹代工的台灣OEM廠,研發技術仍領先一大截。但IBM的裁員與縮編,直接的造成營收下滑,這顯示公司在擴張的過程,沒有找到企業的優勢,只知守城是無法成就偉大的企業。

而Google的搜尋引擎與android平台,把網路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題外話,還好在微軟強盛時代,中國堅持仍堅持Linux系統)。這兩種的企業文化差異,取決於思維的不同。Google砸錢開發新的產品,搶進了網路平台(搜尋引擎、map、信箱....)。這些「開創性的思維」絕對需要「批判性的思考」才有可能達成。然而台灣的教育有嗎?

台灣為什麼只能做代工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的教育極度的缺乏「批判性的思考」(註一)。又為什麼台灣的教育當中,無法容納「批判性的思考」?主要原因有二:

一、過度講求「公平」:為了講求公平,所以考卷(評量)一定要有標準答案,否則命題者會招受到無情無理的批鬥。然而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才能訓練出「批判性的思考」。

二、過度的講求「升學與文憑」:目前的升學制度鼓勵的是樣樣都要學好,而不是發揮個人專長。學習的過程,學生缺乏主體性,學習的目標通常被設定在考取那個名校,因此訓練出許多的考試機器。

老師在這二道壓力下,必須把課程的每一個細節都講到,然後再訓練孩子到精熟的程度,以應付會考、學測或指考等升學考試。

十二年國教的實施,本有機會產生一個比較大的變革,透過免試入學,依學區及性向分發,讓國中的教育可以正常化、活潑化。只留下幾所以特色招生來考試的特色學校,但是我們的文官、政務官,有理想者的缺乏論述能力,有論述能力的缺乏教育理念,整個被民意牽著走。只是把「基測」換成了「會考」,教育官員仍對外宣稱「免試」。

回首微軟、IBM與Google的發展歷史,微軟採用封閉式的平台,短暫的統治電腦工作系統,而蘋果的IOS平台也是堅持孤僻的封閉,終究無法抵擋「Linux 與Google」的開放思維。教育也相同,如果台灣的教育還是僵化在課本與入學制度的變革,而缺乏對教育目的的本質思考,無論教育制度如何的改變,都無法產生多大的成效。

台灣的產業如果無法在競爭的過程中持續的創新,競爭力的衰退是必然的,看看過去台股中紅透半邊天的IC設計類股,享有比大盤高的本益比,然而隨著毛利率的持續下滑,本益比、股價也一路往下修正。如何找到下一個明星產業,是每一位投資人必須努力的方向。

(註一)  
何謂「批判性思考」?其實所謂「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並非什麼東西 都批評,而是懂得分辨事物的邏輯、衡量正反兩面的因素,從而作出理性客觀 的分析。    引自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作者:草山無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