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長期走勢可預測 美國3雄奪諾貝爾經濟學獎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15

資產錯誤定價能引發金融危機,禍延全球經濟,從5年前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足以證明。若能正確判斷資產價格,便能有效察覺市場機制是否失靈,從而避過危機。美國3名經濟學家漢森(Lars Peter Hansen)、法馬(Eugene Fama)和席勒(Robert Shiller)為人們更深入理解資產定價奠定重要基礎,不僅為學術研究貢獻良多,更改寫了人們的投資習慣。3人昨日獲頒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美國學者連續14年膺經濟諾獎得主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表示,資產價格「可預期性」是今年獲獎成就的核心。人們無法預測股票和債券在3-5天內的價格,卻可預測到未來3-5年等長期走勢,這種看似矛盾卻又令人驚訝的發現,正是基於3名得獎者的研究。

若能準確判斷股價或債券走勢,投資自然無往不利,令資產定價成為金融經濟學一大學問。法馬與其他經濟學家在1960年代發現,投資者吸收市場消息速度異常靈敏,並迅速地反映在股價上,因此要預測股價數日至數周的短期走勢根本不可能。漢森的研究結果改寫了市場運作模式,並催生了指數基金等投資工具。

1980年代,席勒分析股市和債市長期的價格波動後,發現資產價格短期走勢雖然難以預測,但若要預測長期趨勢卻並非不可能,為研究資產價格揭開重要一頁,並衍生出多項經濟假說和理論。漢森在1982年提出「廣義矩估計理論」(GMM),為人們提供一個可有效測試資產價格理論的統計方法,對研究資產定價作出重大貢獻。

資產價格的可預測性另一重要之處,在於它可成為測試市場是否正常運作的重要指標。單就理論而言,在一個運作順暢的市場,股價走勢應接近無法預測,因為當投資者能準確預測某支股票會上漲,自然會大手入市,大幅推高股價,結果減少了該支股票的吸引力,亦使得股價走勢變得難以預測。

然而經濟學家指出,即使在此情況下,「風險」等關鍵因素仍能為資產價格走勢提供一定可預測性。這是因為投資者通常對具風險資產不感興趣,故此風險資產要以較高回報來吸引投資者,使得其價格普遍較一般資產上升得更快。若我們能夠準確分析一支具風險資產應該提供多少程度的合理回報,便能分析資產定價是否有錯,以及市場運作是否正常。

美國2007年爆發次按危機,觸發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箇中原因與美國樓價在危機前瘋狂飆升不無關係。有分析認為,若當時人們能夠準確察覺資產正確定價,可能不會引致樓市泡沫。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雷鼎鳴表示,漢森是計量經濟學專家,以方法學著稱,與前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教授西姆斯及薩金特同樣主力研究宏觀經濟;這次漢森憑資產價格有關理論獲獎,反映諾貝爾獎委員會希望回應5年前發生的金融海嘯。

雷鼎鳴指,法馬在1970年代提出的「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是現代財務學根基,當中提到股票市場價格充滿隨意性,難以預測走勢,不可能長期跑贏大市。

arrow
arrow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