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薪資倒退 不容政府文飾卸責

中國時報   2013-10-11

國內物價漲,薪資不漲,今年上半年實質平均薪資倒退16年,回到1997年水準。對此政府理當深切檢討反省,尋求提振薪資之道,但從行政院院長江宜樺到經建會、主計總處相繼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辯護,尤其所謂「隱性加薪」說法,招致部分人士及勞工團體痛批,也讓人回憶起扁政府後期對經濟狀況不佳的文飾和狡辯心態,非常要不得。

政府所謂「隱性加薪」的兩大理由:一、自2001年起法定工時由每周48小時縮減為2周84小時,等同僱主為勞工「變相加薪」12.5%;二、自2005年7月起實施勞退新制,僱主實質提撥退休金從月薪2%增至6%,等同加薪4%。政府強調,如果將這兩項「隱性加薪」考慮在內,實質薪資比16年前仍有成長。

這樣的辯護不僅和事實差距甚大,而且是轉移焦點,刻意忽視近年國內薪資成長停滯的根本問題,推卸政府應承擔的責任。

就經濟理論而言,制度面調整確實可能影響企業成本和薪資水準,但是,這種影響的調適過程多元且複雜,不宜和薪資成長趨勢混為一談。如工時減少是全球趨勢,也是國家經濟進步必須作出的改變,且隨著資本持續累積及科技進步,企業界也有很多調適方式,不必然會影響生產效率及薪資成長。如2000年以前,台灣曾多次調整法定工時,很多企業並從週休一日半改為週休二日,但薪資成長趨勢並未改變。2001年法定工時再調整,稍後幾年實質工資仍有上漲,現在政府卻硬扯近年工資不漲是受10多年前制度改變的影響,豈非白目!

再分析勞退新制等保險制度改變對薪資的影響,同樣不宜加以過度簡化,因為早年台灣社會安全體系極不健全,直到1995年才建立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各種對失業者及退休老人照顧的制度亦陸續強化,這些制度變革都會增加僱主的負擔。但台灣一路走來,歷任政府都未曾以此作為國內薪資不漲的藉口,現在江內閣卻振振有辭,難怪被批自我感覺良好。很多人士甚至要問,如果依照政府的邏輯,那麼,二代健保向人民徵收補充保費,以及藉改革之名實施油電雙漲,豈不形同是「強迫減薪」?可見政府「隱性加薪」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而且徒增人民反感,愚不可及。

認真檢討近年國內薪資成長停滯的原因,追根究底,可以歸納為幾項因素:第一,經濟成長過於依賴ICT(資通訊)等資本密集產業出口,GDP(國內生產毛額)折舊比重大幅升高,薪資所占份額持續下降,因而過去12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雖仍有3.7%,但實質薪資平均年成長率約僅0.3%。第二,「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愈來愈高,雖因三角貿易收入大增美化GDP成長數字,但卻無助於就業及薪資水準提升。第三,名目薪資雖然上漲,但物價上漲速度更快,尤其在2008年以後,物價漲幅幾乎完全吃掉名目薪資上漲,以致實質薪資倒退回16年前水準。

是以,要扭轉國內薪資成長近乎停滯的長期趨勢,政府須致力改變長期以來過於依賴ICT產業出口、「以大陸為工廠」、「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代工出口成長模式,轉而重視兼顧出口和內需、可以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有助就業及薪資提升的新經濟成長模式。這需要很大決心與魄力,也需要兼顧理論和實務的強大領航及規畫能力,這也是整個內閣亟需調整及補強的部分。

另一方面,國內物價及房價問題亦須密切關注。馬政府任內物價波動幅度是近20年來之最,雖然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因編製方式表面上仍相對穩定,但和10多年前比較,人民生活成本明顯大幅升高,加上薪資不漲,民怨激升並不意外。由於近年房價飆升刺激社會高檔消費,亦不利物價穩定,而且增加一般民眾相對剝奪感及對政府的不滿。所以,央行的利率政策亦有適時調整必要,政府「打炒房」政策更不能虎頭蛇尾。

最後,我們要提醒馬政府,扁政府第二任中期後,為文飾拚經濟不力的批評,也是提出很多選擇性的數據和似是而非的理由,特別是以IMF(國際貨幣基金)公布依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每人GDP值,強調台灣經濟表現比南韓、日本、美、德等國家都要好,幾乎和馬政府近來說辭前後輝映,我們希望馬政府不要步上扁政府後塵,回歸拚經濟正軌才是當務之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薪資倒退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