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QE已經好幾波 為何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

鉅亨網蘇嘉維 綜合報導  2013-08-31

美國聯準會 (Fed) 一個月前宣布,考慮年底前退場購債機制,但失業率始終保持新高,到底美國政府該怎麼做,才能降低失業率?

《路透社》主筆 Allison Schrager 專欄評論,在政府制定正確政策走向前,必須先定義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業,第一種,周期性失業,是經濟衰退導致內需疲弱造成;第二種,結構性失業,是經濟架構轉變,使工作機會減少。

最有可能兩者皆是,因為很難去精準定義出原因,這種不確定性,使得兩種說法的支持者,自經濟衰退以來就開始互相辯論,最近似乎是有個定論出現。

周期性失業的支持者,擔心若承認現況其實是結構性失業,會讓政府有理由支持貨幣緊縮政策,並能修正失業率數字。

■失業從何而來

但實際上,指稱失業率為周期性失業,讓政府太簡單就推卸責任。結構性失業能透過政策來改善,只是它需要政治上的毅力、創造力與領導力。若是結構性失業問題,政府可透過修改修優惠稅率方案,來增加工作或地點的流動性,與創造工作轉換的緩衝地帶。

如果目前失業狀況屬周期性失業,那麼政府就必須要想辦法擴大內需,比方說人們消費力低落,那們商家生產的動能就低,就不需要有太多工作來支撐生產力。

通常來說,為彌補經濟衰退,貨幣政策決策者會調低利率,來鼓勵民眾多多消費,藉此增加內需與創造工作機會,如果Fed擴大通膨,相對來說就會降低實質薪資,那麼企業就能用更便宜的成本來雇用人力。

結構性失業通常很難被理解,因為經濟學家用了很多種不同的定義來命名它,它被稱為自然或永久的失業率,但也並非是永遠,只是變化周期較長,。它通常也被稱為非加速性通膨失業率,意指失業率可被下降與增加通膨,但那對失業人口衝擊較小,如果目前的失業狀況真為結構性失業,同時 Fed 又在擴增內需,那麼只會造成更高的失業率與通貨膨脹。

 

台灣近來似乎也陷入「結構性失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