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英宗政經觀點-錢潮中見錢荒的金融啟示錄

中國時報       杜英宗     2013-07-04

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六月中旬如各界預期,談到未來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退場的相關情景後,在股、匯、債市都掀起巨濤。不過,QE還未縮手、市場資金依舊充沛,錢潮未退,越過太平洋,一樣是資金淹腳目的大陸卻鬧起了錢荒。

六月起,大陸銀行間拆借的資金緊俏,愈演愈烈,銀行間拆借利率甚至出現二位數的歷史紀錄,滿是濫頭寸的體系,剎時捉襟見肘。原因很多,例如,大陸開始規範銀行理財產品業務,要求降低這些報酬比傳統債權高的業務占資產的比重,銀行開始搶錢以擴大作為「分母」的資產總數;海關加強出口監管,導致外資、外匯流入降低;商業銀行囤積人民幣以便購買美元,維持外匯管理局要求的外匯淨部位;以及央行有意整頓非正式金融體系的影子銀行,控制它們在銀行體系的資金來源。細看這些措施,其實是一場大陸官方製造、但可以控管的錢荒。但再究其來源,還是二○○八年以來的QE錢潮。

雖然最大的QE發送地是美國,而且有許多資金用以向銀行購置債券,提升銀行的體質與獲利後,又回到美國央行。但仍有許多人在低利率下取得便宜的資金,在各地從事投機炒作。

在大陸,錢潮不只來自這樣的歐、美市場,也來自當地政府釋出的資金。遺憾的是,這些資金未全數用於進行協助產業發展的投資,而是流入了不在銀行體系或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變相融資市場,例如信託貸款、地下借貸、委託債權、應收帳款、受益權買賣或是帶回購條款的股權融資。其中的玩家包括監管程度較低的非正式金融機構,例如租賃公司、當鋪、信託公司以及一些地下金融。這些業務加上傳統銀行體系借貸的「社會融資總額」,在今年前五個月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五成。

甚至,因為這些業務報酬較高,很多人或是金融機構還向銀行借錢來進行這些交易。所以,一家銀行以債券、尤其是國債當作抵押,向另一家銀行進行短期借款的「回購」市場快速成長,從十一兆人民幣、佔GDP的四二%,成長到去年底的一三六兆人民幣、占GDP的二六三%。

由此可想而知,市場的問題不是缺錢,而是錢流到哪裡去。在各地捲天鋪地的QE政策效果尚未蓋棺定論,但已給予我們足夠的啟示:

首先,資金再怎麼充沛,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例如,中國的非正式金融貸借交易,排擠了促進產業發展與經濟成長的企業貸款。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調查,儘管市場資金寬鬆,企業卻融資不易,今年第二季企業貸款的平均利率已超過七%。因此,政府除了放錢,更要留意這些資金流向,輔以其他措施導引到具長期生產力之處。

其次,從大陸的錢荒經驗,我們也應該預見,當美國聯準會、甚至其他國家開始緊縮資金時,哪些市場會出現狀況,預做因應。一份國際券商的研究發現,QE資金流入較多的市場,的確較受QE的相關談話與資金行情影響,例如高收益債、S&P金融股、新興市場股市、美國房地產等。實際上,在近幾個月,首當其衝的高收益債市場就已經出現投資人聞QE退場風、陸續撤資的現象,形成國際上另一股錢潮中的「錢荒」異相。

金融市場之於經濟,就像是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在脆弱的時刻,哪怕是一個小問題,稍有不慎都可能演成大禍。QE是驅動近幾年總體經濟環境變動的最大因素,政府在這個關鍵時刻,更要提高警覺,關注其動向與影響,避免星火燎原。例如,它可能引起的系統性風險,以及金融機構的相關監理與因應。尤其是台灣的資金投入較多、面對較大風險的資產領域。個人也要重新檢視投資組合。尤其在過去幾年,因為QE資金挹注而出現增值的資產種類,未來不見得還有這樣的榮景。

QE究竟何時退潮,仍莫衷一是。在美國,細讀柏南克的談話,即使失業率降到期待的六.五%以下,低利率仍可能維持一段時間,而且就算開始升息,也會逐步進行。在大陸,就如本文先前所述,錢荒是一場政府可以控制的小型危機,管理當局正借力使力,重整金融亂象。這是一步險棋,但不會冒險或坐視資金緊繃導致經濟應著陸的衝擊。

因此,眼前的問題多出於信心不足或心理衝擊,短期的市場亂象或許幾天就會過去。但可以確定的是,長達五年的資金派對終有結束的一天,我們不必坐困愁城等待那一天到來的衝擊。無論是政府、金融機構或是個人,都應該從今天就開始,及早思考,布局因應!(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