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建議專案調查青年就業意向與企業缺工真相

工商時報   2013-02-23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就業調查數據顯示,雖然台灣去年平均失業率4.24%創近四年新低,惟青年失業率12.7%卻反而提升,這到底是如今青年的就業價值觀出了問題,抑或是企業僱用條件每況愈下所致?強調執行力、規劃力的江內閣有必要進行一次詳實的調查。唯有釐清人力供需失衡的真相,才能為台灣未來的發展勾勒出正確的藍圖。

我們之所以如此建議,是因為如今有關青年失業、廠商缺工的消息過於紛亂。今年元月前經建會主委尹啟銘曾多次南下參訪返台投資的企業,包括可成、萬國、建大等業者皆異口同聲強調近年歷經多次招募,卻沒有青年人願意留在生產線,生產線缺工已成為他們在台投資的最大顧慮。

一般我們常聽說,青年人不願意進生產線的原因是企業提供的勞動條件不佳,但此次經建會參訪的三家業者所提供的薪資並不算差。以可成而言,底薪、津貼與加班費合計每月可領3萬5千元到4萬元,而建大的常日班薪水也有3萬5千元,輪夜班者更可領到5萬元以上。何以這樣的薪水仍招募不到人力?業者認為尋職的青年多數皆有科技大學的學歷,他們想進辦公室而不想進生產線,因此即使有好的待遇並給予未來升遷的願景,依然招募不到人力。

然而,是否國內多數廠商都願意提供這麼好的勞動條件,是否國內青年都因為受了大學教育而不願屈就生產線上的工作?我們仍無法從這三家廠商的現身說法而得到答案。因為依行政院主計總處兩年前辦理的「青少年狀況調查」結果,15~29歲有尋職意願的35萬名男生中,計有4萬多人想成為專業人員、11萬人要當技術員、7萬人鎖定服務工作,3萬人希望應徵事務工作,但也有9萬人(占26%)想進生產線當基層勞工。

對照十年前同一份調查報告,兩相比較可以發現十年之間青年人願意進生產線的比例確呈下滑,這證明隨著大學教育普及,願意進生產線的青年確有降低的趨勢。惟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降低,並不代表所有青年都不願進生產線,在有尋職意願的男性青年裡,仍有26%並不排斥進生產線。

這就是問題的所在,國內的青年就業意向到底為何?我們從經建會參訪的三家業者得到的印象,與青少年狀況調查所得到的資訊存在不小落差,如果青少年狀況調查的結果無誤,那麼三家業者便不致有招募不到人力的情況。當然,青少年狀況調查係自全台抽取兩萬戶家庭訪查的平均數,這些調查結論是否放諸四海皆準,是否有區域上的差別,仍是未解的疑惑。還有,這三家企業也僅是國內十四萬家製造業中的極少數樣本,並不足以據此推論基層勞工皆可享有這麼好的待遇。如此說來,生產線上的勞動條件究竟如何,這同樣也是個待解的疑惑。

眾所週知,這個人力供需的疑惑由來已久,而各方充斥的資訊幾乎是對立的。站在業者這邊的人總認為如今的青年吃不了苦,不願進生產線,因此必須擴大引進外勞;而站在青年這一邊的人則認為企業提供的勞動條件太差,所謂招募不到人力也只是想進用外勞的託辭。這樣的歧見由來已久,而兩方也都能各自援引一些片面的數據來支持自己的看法。但由於所持的數據及論述皆屬片面而不完整,迄今製造業缺工的原因為何,仍是眾說紛紜。

我們認為,政府若不釐清這個問題,施政將如瞎子摸象,一聽到企業喊缺工便急於擴大外勞配額,一看到青年失業率升高又草草訂一些無濟於事的就業方案。如此政策且戰且走,得過且過,非但難以收相輔相成之效,甚者將浪費資源延宕人力政策改革的的時機,待一日幡然醒悟,已經時不我予,恐悔之晚矣。

這個世代的青年人再過十年即將擔負台灣經濟發展的重擔,其就業意向及價值觀極為重要。長期以來外界以草莓族、啃老族諷之,並以此為茶餘飯後的話題,雖然無傷大雅,但這個街談巷議、郭公夏五之論,自不應該成為引進外勞的理由。試想今日青年果真如此不堪,那麼十年後台灣有何希望;思及此,豈不令人震驚。為政者若仍一味因循舊法引進外勞了事,而未思及十年後國將不國,眼光未免短淺。然而新世代青年的價值觀及就業意向如何,自不應憑一己之感覺而下定論,行政院有必要責成主計總處進行專案調查,以徹底釐清此一糾葛多年人言言殊的問題。而日後有這樣的調查結論為基礎,政府的人力政策、外勞政策才不致相互掣肘。

我們必須指出的是,人力供需是兩面的,除了釐清青年人的價值觀與就業意向,也必須詳實調查國內企業所提供的勞動條件,以了解缺工的真相。江內閣若能儘速展開這兩項調查、釐清真相,據以規劃施政藍圖,則我國勞動市場的健全、長期國力的提升,才庶幾得有達成之可能。

 


~~問題沒有釐清,如何解決問題?真如社論所言「瞎子摸象」。還記得研究所的指導教授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瞭解問題的本質與解決問題同等重要」。「缺工與失業」並存代表雙方所開出的條件是無法吻合的,政府應該好好找出雙方價值的差異,尋求解決之道,否則台灣的未來將會日趨沒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失業率 缺工
    全站熱搜

    賢哥不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